1424年,李景隆绝食十日、负屈衔冤而亡,朱棣痛斥:懦夫终于死了。   这位生前

景铄看科技 2025-09-13 18:43:04

1424年,李景隆绝食十日、负屈衔冤而亡,朱棣痛斥:懦夫终于死了。   这位生前显赫一时的人物,最终却以这样一种悲凉的方式收场,令人唏嘘不已。   李景隆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他出身极其显赫,父亲李文忠是明朝开国名将,不仅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将,还是朱元璋二姐的亲儿子。   这意味着李景隆不仅是功臣之后,更是真正的皇亲国戚,他从小锦衣玉食,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没吃过什么苦,父亲去世后,他顺理成章地继承了曹国公的爵位,成为朝中重要勋贵。   朱元璋晚年,李景隆更被加封为太子太傅,掌管左军都督府,握有重要的军事权力,不过这些荣誉和地位更多得益于他的血缘关系和家族背景,而非其个人能力。   1398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便开始推行削藩政策,李景隆初受重用,奉命捉拿周王朱橚,行动顺利成功。   这给了建文帝一个错误的信号,认为削藩并非难事,然而真正的挑战来自燕王朱棣,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抗,史称“靖难之役”。   面对朱棣的反叛,建文帝先是派老将耿炳文平叛,但初战失利,在文臣黄子澄和齐泰的建议下,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上征讨朱棣。   朱棣得知后反而欣喜,认为李景隆“缺乏谋略而骄傲自负”,将五十万大军交给他无异于自取灭亡,结果正如朱棣所料,李景隆虽手握重兵,但缺乏实战经验,对军事战略一窍不通,且骄傲自满,不听部下建议。   他在郑村坝和白沟河接连遭遇惨败,丧师数十万,使朝廷军事实力大损,攻守形势逆转,尽管朝中多人要求严惩,但建文帝因血缘关系及缺乏将才,并未治罪于他。   连续惨败后,李景隆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同时佩服起朱棣的军事才能,并对建文帝能否取胜产生了动摇,朝中文臣的不断指责也让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   朱棣看透了李景隆的心理,通过各种渠道拉拢他,承诺给予更高的地位和荣誉,1402年,当燕军推进到南京城外时,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合谋,打开了金川门,迎燕军入城,南京陷落,建文帝在宫中大火中不知所踪,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告终。   朱棣登基后,论功行赏,李景隆因打开金川门迎降之功,被列为靖难首功之臣,加官进爵,位列群臣之首,然而,朱棣内心深处对这位变节者充满戒备,可用“用而不信”来形容。   果然好景不长,自永乐初年起,李景隆便不断遭到弹劾,罪名从“至邸受赂”到“包藏祸心,蓄养亡命”,甚至“图谋不轨”,朱棣借此先是削其勋号,禁其上朝,仅保留国公虚衔,继而褫夺其爵位,将他与家人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家产。   在被软禁的十多年里,李景隆府上的仆人大多离去,昔日的朋友也不敢来往,他逐渐变得孤独、抑郁,甚至精神失常,最终在1424年,年逾花甲的李景隆无法再忍受这种屈辱的生活,绝食十日后,含恨而终。   朱棣得知后不但没有表示哀悼,反而痛斥其为“懦夫”,李景隆死后,他的儿子们未能承袭任何爵位,显赫一时的李家逐渐沦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