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有名的书生皇帝,多数人想到的或许是南唐后主李煜,或者宋徽宗赵佶,历史留给后人的固有印象是文弱的皇帝往往治国无能,文人气太重,是压不住天下的。然而,却有这么一个皇帝,书生起家,不仅统一了乱世,更是开创了盛世。 他就是东汉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他的功绩,在历史上是有目共睹的。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评价“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而这位皇帝,究竟是凭借什么得以“冠百王”,又是凭借什么,在书生的温润和帝王的霸道之间达到平衡? 刘秀虽是汉代的“刘”姓贵族,但血统到他一代,已经并不是很上台面了。按辈分算起,他是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他的祖先的官职遵循推恩令一辈一辈轮降,到他父亲,只能做个小小的济阳县令。 虽然身世不华贵,但家境还算殷实,刘秀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早年曾前往长安,去西汉的最高学府太学学习,主修《尚书》等科目。 太学对刘秀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不仅由此结识很多高人,太学里儒学的熏陶也使他日后的统治“仁政”色彩浓厚,具有与一般帝王不同的风格。 刘秀诸多特质中最为鲜明的,在于他的驭人之术。刘秀能从外戚王莽手中夺回汉室的天下,其困难程度是远超乎想象的。要复兴汉室的不光刘秀一人,而是许许多多支不同势力,在起义军中,刘秀势力光从人数上,就占有很大的劣势。 人不够,降兵来凑。能拉拢、安置如此之多的降兵为自己所用,可见刘秀的手段非同一般。兵有了,将如何?刘秀的用人是出了名的不拘一格。举个例子,刘秀的一大死对头是朱鲔,这个人是绿林军的首领,目标就是取下刘秀的首级。 公元25年,刘秀攻打洛阳,朱鲔严防死守,两方一连僵持了好几个月。后来刘秀派人劝降,朱鲔支支吾吾有所顾虑,但刘秀拍着胸脯表明自己不计前嫌,日后又给他将军职位,又给他封侯,朱鲔由此也从仇人,成为了刘秀麾下一名大将。 将领与士兵跟刘秀,跟的就是他的人品,这也是刘秀的儒者魅力所在。平定天下之后,刘秀也没有辜负那帮兄弟,尤其是他起家之地南阳的那帮功臣。 按照历史的规律,开国功勋往往下场都很惨,前有刘邦的鸟尽弓藏,后有朱元璋的斩尽杀绝。刘秀却独来仁义,大量重用南阳功臣勋旧。比如平定齐地的耿弇,东汉后耿氏家族就此成为一大豪门,“有志者事竟成”就出自光武帝对他的称赞。 以及邓禹,虽然这个人能力不是很厉害,但刘秀没有追究,依旧封他为高官“大司徒”,可见心胸非同一般。 当然,用人只是这位书生皇帝伟大之处的一个侧面。在刘秀的临终遗言里,也处处警醒后代要节俭,自己丧事要从约,一切以民生为重。短短几行字,处处尽显儒家“贤君”的典范。 刘秀以其文人之心,行帝王之事,打破了“书生难治天下”的成见。他兼怀仁德与韬略,以谦逊驭群雄,以务实安黎庶,在霸业与仁政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武力征服,而在于以智慧聚人心,以仁德服天下。刘秀深谙于此,故能允冠百王,光耀青史。 参考文献:《后汉书》
说到有名的书生皇帝,多数人想到的或许是南唐后主李煜,或者宋徽宗赵佶,历史留给后人
白翠评历史
2025-09-12 20:41:25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