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20岁的西北军的士兵于德元,握着大刀,站在尸山血海中,

靖江的过去 2025-09-11 08:37:16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20岁的西北军的士兵于德元,握着大刀,站在尸山血海中,却喊出:“小鬼子,再来啊!” 没人想到,他这一夜的拼杀,会让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这首歌谣,在黄浦江畔传了八十多年。 于德元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贫农家庭。1935 年冬天,他 18 岁。家里只剩半块银元,他攥着这半块银元,翻过伏牛山,去投奔杨虎城将军麾下的西北军警卫团。 那时的西北军,虽被称作 “杂牌军”,却有一项绝技 ——“破锋刀法”。这刀法让他们在三晋地区出了名。 创立这刀法的是教头李尧臣。他研究了日军刺刀的特点,对传统刀法做了改良。改成 “迎面大劈、缠头裹脑、提腿搓踢” 等八式,每一招都针对敌人的要害。 于德元在训练中很有天赋。只练了半年,就成了大刀班的尖子。他的本事大到能把空中的铜钱,一刀斩成两半。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派重兵进攻上海。杨虎城从十七路军里,挑选出 1800 名精锐士兵。 他给这些士兵配备了装备:四斤重的大刀、捷克式轻机枪,还有 “边区造” 手榴弹。随后让部队连夜赶路,去支援淞沪战场。 这支部队后来被编入 88 师。刚抵达外滩,就遇上了日军的立体攻势。 日军来了 32 架飞机,在天上轮番轰炸。还有 24 辆九四式坦克,在地面碾过战壕。 而他们要防守的阵地,是一片低洼地。这里的积水,平均深到齐腰。 老兵王守义后来回忆过当时的情况。他说:“小鬼子的坦克炮,能打穿三尺厚的土墙!” 于德元在战场上有个习惯。他总把机枪架在淹水的沙袋上。子弹打光了,就抽出大刀冲上去。 9 月 15 日拂晓,日军发起 “人海冲锋”。于德元左腿中弹,却没有后退。他攀着战壕边缘,一下子跳了起来。 他手里的大刀动了,朝着日军砍去。第一个冲上来的日军士兵,当场倒下。 第二个日军端着刺刀刺过来。于德元侧身躲开,反手一刀,把对方的头颅砍了下来。这一招正是破锋刀法里的 “迎门三不顾”。 战斗一直打到黄昏。于德元记不清自己杀了多少敌人。 突然,他感觉额头一热。原来是子弹擦过头皮,鲜血一下子糊住了他的眼睛。 他没工夫包扎伤口。反而更凶狠地朝着敌人扑过去。 战后有幸存者说,当时于德元的大刀已经卷刃。他扯下日军尸体上的皮带,把刀柄捆紧,接着继续拼杀。 这场白刃战,从黄昏一直打到月亮升起。直到日军指挥官挥着军刀喊 “撤退”,于德元才停下手。 他低头一看,脚下横七竖八躺着 13 具日军尸体。 于德元的英勇,并非偶然。整个淞沪会战期间,西北军大刀队打了不少硬仗。 在罗店血战中,四二五团李在溪部打到只剩 600 人,仍坚守了七天。 在蕴藻浜,二营长高保庸带领士兵,用尿把布浸湿,蒙住口鼻,硬扛日军的毒气弹。 于德元所在的 1800 人特遣队,最后只剩 600 多人存活。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像于德元这样的士兵,用身体筑起了防线。 可战争的残酷,远不止这些。于德元晚年回忆时说,最让他难受的,不是敌人的刺刀,而是战友的牺牲。 他记得三连连长康增。撤退前,康增塞给他一个铜哨。这个铜哨是用炮弹壳熔铸的,吹响后声音能传三里远。 他也记得机枪手赵铁柱。最后时刻,赵铁柱把剩下的子弹塞进他手里,自己举着刺刀冲向敌群。 这些事,在 1985 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淞沪会战亲历记》中,都有记载。 淞沪会战结束后,于德元跟随部队去了山西。在忻口战役中,他的腿部被弹片击中,落下终身残疾。 可他总说:“比起埋在淞沪的兄弟们,我这腿伤算不得什么。” 1945 年,日本投降。于德元解甲归田,回到了家乡。他去兰村小学当教员。 他把破锋刀法做了些修改,融入课间操中。教孩子们练习,说要 “强身健体,保家卫国”。 直到 2006 年他病逝前,还能熟练演示全套刀法。大刀挥起来的时候,窗纸都会被刀风割破。 历史学者张海鹏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写道,淞沪会战虽然没有打赢,却有着重要意义。 它打破了日军 “三月亡华” 的狂言。更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军民有着抵抗的意志。 而于德元们手里的大刀,正是这种意志最锋利的象征。 于德元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可在那个年代,正是无数个像他这样的人,用热血和生命,守住了国家的尊严。 他们的事迹,不该被忘记。他们的精神,也一直传承了下来。

0 阅读:196

猜你喜欢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