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阅兵都结束了,外国政要们一个接一个离场,缅甸那个穿着军装的代总统却还在中国转悠,这次,他是“有备而来”。 缅甸现在最愁的是缺电,全国一半人用不上电,工厂开不了工,老百姓晚上点蜡烛,敏昂莱头一站去了哈尔滨电气集团,盯着百万千瓦的发电机组看了又看。 随行的人说,缅甸打算引进中国的全套电力设备,从仰光的火电厂升级到伊洛瓦底江的水电站,五年内发电量要翻三倍,这要是成了,200万户家庭能通上电,工厂也能开足马力生产了。 第二天,考察团又跑到北大荒的智慧农业基地,敏昂莱看到无人机播种能省30%的种子,智能灌溉系统能让水稻增产40%,眼睛都亮了。 他当场让农业部长记下设备型号,打算在仰光平原搞百万亩智慧农场,还要试种中国杂交水稻,缅甸现在粮食自给率才65%,要是成功,能提到85%,饭碗就端得更稳了。 最让人意外的是,敏昂莱还去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看航天技术,他特别关注卫星遥感在农业上的应用,听说“吉林一号”卫星能每天拍缅甸全境的照片,当场提出要共建中缅联合观测卫星。 现在缅甸每年花几千万美元买欧美卫星数据,要是自己有了卫星,不仅能省下这笔钱,还能监测农作物病虫害和洪水,提前预防灾害。 敏昂莱为啥留到最后?背后是缅甸的生存智慧,西方制裁不断,国内又不太平,缅甸得找条活路,能源、农业、航天这些民生项目,既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又能让国际社会看到缅甸在努力发展,不是光搞政治。 对中国来说,缅甸是印度洋的出海口,也是西南的安全屏障,合作好了是双赢,但得小心别卷入缅甸内部矛盾,也别让技术合作变成军备竞赛。 敏昂莱这次“压轴外交”挺聪明,现在西方那套“民主说教”不好使了,缅甸用实际行动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具体项目合作,既解决了缺电、缺粮的问题,又让国际社会看到了缅甸的诚意。 航天合作虽然敏感,但像卫星遥感、农业科技这些“低风险”领域,既能帮到缅甸,又能避开大国竞争,中缅合作得讲究策略,既要互利共赢,又得控制风险,比如建个“技术合作清单”,明确哪些技术能转,哪些不能,别让合作变成“依赖”。 站在历史角度看,中缅关系一直是在“老朋友”和“新需求”之间找平衡,敏昂莱这次来,既是延续传统友谊,也是开启新时代合作,只有互相尊重、互利共赢,才能走得长远,这种现实主义的智慧,在动荡的世界里挺珍贵的。
谁也没想到,阅兵都结束了,外国政要们一个接一个离场,缅甸那个穿着军装的代总统却还
野外摸鱼哦
2025-09-10 15:38:03
0
阅读: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