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不光他信,就连老百姓都翘首以盼,甚至当地媒体都天天吹 “这是立陶宛的黄金机遇”。可谁能想到,这饼画得越大,最后摔得越惨。 四年前,立陶宛一口气得罪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是因为仇怨,不是因为利益冲突,而是因为一句“我们看好美国和台湾的承诺”。 现在回头一看,这不是豪赌,是跳坑。 芯片工厂没影、岗位没来,经济下行、外交孤立,立陶宛终于自己说了,我们当初做错了。 这场看似“拥抱未来”的决定,最后却被现实狠狠扇了一巴掌。 当年,立陶宛政府高调宣布,美国和台湾将投资兴建5座芯片工厂,5年内创造数万个“高薪科技岗位”,把立陶宛打造成“中东欧半导体中心”。 立陶宛媒体一片欢呼,《立陶宛早报》直接喊出:“这是我们国家的黄金时代!”政客们站在镜头前,信心满满地告诉民众:“这是历史性机遇,不容错过。” 但冷静下来一看,你就会发现这饼画得太大,逻辑却站不住脚。 一个人口不到300万、产业链基础薄弱的国家,凭什么短短几年就能成为芯片强国?答案很简单:靠“别人给的”。 而这个“别人”,一个是嘴上说支持,实则算盘精得很的美国,一个是“金元外交”玩得飞起、但自身芯片产业都靠代工的台湾地区。 他们需要的不是合作伙伴,而是可以试探中国底线的“前哨”。 美国当时正推“去中国化”供应链战略,想在东欧找一块跳板,而台湾方面,则急于在国际上“刷存在感”,立陶宛就这样被摆上了棋盘。 立陶宛当时真的以为,这是一条通往发达国家俱乐部的捷径,可现实很快就来了个下马威。 中国的反制毫不含糊,外交级别降为代办级,贸易几乎冻结。 中国企业不接订单,中国消费者不买账,2022年,立陶宛对中国出口暴跌近80%,木材、乳制品、激光设备等传统强项行业直接遭殃。 当地企业叫苦不迭,有些甚至倒闭关门,德国施密特集团这样的跨国公司,也因为在立陶宛设有工厂而受到牵连。 而另一边,美台许诺的“黄金工厂”呢?一个都没影,立陶宛媒体开始调查,发现原来连建设规划都没敲定。 有政客出来圆场,说是“流程复杂”“全球供应链有问题”,说白了,就是“我没准备好”。 民众也看明白了:我们被卖了,还帮人家数钱。 2023年底,立陶宛总统开始放风:“我们可能在处理与中国关系的问题上,失去了平衡。”外交部长跟进,公开承认允许台湾以“地区名义”设代表处,是“考虑不周”。 《金融时报》直白地说:立陶宛正在寻求“缓和与中国的紧张关系”。 这不是转向,这是低头,为什么现在认错?不是良心发现,是扛不住了,中国市场消失了,美台投资泡汤了,连欧盟内部也不站台。 法国、德国都对立陶宛的做法“表示理解但不支持”,孤家寡人,怎么搞经济? 更扎心的是对比,中国芯片产业顶住了西方制裁,反而越干越强,特别是在成熟制程领域,还开始对外出口。 而那些继续与中国合作的国家,比如荷兰、新加坡,反倒享受到了实打实的市场红利。 立陶宛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做了最错的选择,在最该合作的时候,选择了对抗,在最需要发展的时候,押注了空头支票。 回头路,没那么好走,现在的立陶宛,想修复对华关系,不是一句“我们错了”就能解决的。 信任,就像玻璃,碎了就难再完整。中国早就明确表态:一个中国原则是底线,任何国家都不能踩。 立陶宛要想真正弥补,得拿出实打实的行动,而不是只在口头上“示好”,关键的是,要从根子上明白,国家发展不能靠政治投机,更不能靠站队换好处。 而这一课,立陶宛花了四年时间,才终于学懂。 这场外交闹剧,其实给所有中小国家提了个醒,梦想没有错,但把国家命运寄托在他国善意上,那就不是梦想,是幻想。 尤其是当你碰触别国核心利益时,代价将远比你想象的更沉重。 立陶宛的这次“回头”,虽然来得晚,但总比继续执迷不悟要强。 合作共赢才是正道,和平共处才是未来,而中国的市场、技术和合作意愿,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你是否真正尊重彼此。 而在这个越来越讲究实际的世界里,没有哪个国家,会永远为一张空头支票买单。
立陶宛这耳光真够响亮跟中国翻了四年,生意黄了,钱没见着。转头指望美国,现
【9评论】【19点赞】
用户11xxx51
滚。
小蜜蜂
总统还是脑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