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邪不除,肠息肉难消   不少人被肠息肉反复困扰,去医院就诊,医生常常直接建议进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9-09 11:34:37

三邪不除,肠息肉难消   不少人被肠息肉反复困扰,去医院就诊,医生常常直接建议进行手术切除。起初,切除后似乎症状有所缓解,可没过多久,息肉又可能再次生长,甚至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反复切除后,医生告知“息肉易复发,需定期复查监控”,让患者长期处于担忧之中,而身体的元气也在一次次的手术和焦虑中逐渐受损,体质越来越差,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更严重的症状。   其实真相是:肠息肉并非单纯的肠道局部增生,它与肠道的生理环境以及人体整体的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肠道出现息肉只是一个外在的信号,本质上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痰湿瘀毒积聚在肠道,反映在肠道黏膜上的表现。   这就好比一片池塘,水草疯长,不是你单纯地把水面的水草捞掉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改善池塘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肠息肉也是如此,只有把脏腑功能调理平衡,让气血运行通畅,痰湿瘀毒得以消散,肠道的生态环境恢复正常,肠息肉才不容易复发。   我行医数十载,结合中医积聚理论与经方辨证,总结出肠息肉反复生长不外乎“三邪作祟”——寒邪、湿邪、瘀邪,这三邪常常相互交织,也可能单独成为主要致病因素。   第一邪:寒邪凝滞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能温煦全身。若长期食用生冷食物,如冰镇饮料、生冷瓜果等,或者居住环境寒冷潮湿,寒邪就会侵入人体。寒邪具有凝滞的特性,一旦侵入肠道,就像“冰霜”冻结了肠道的气血运行通道,导致肠道气血不畅,局部组织失去滋养,就容易形成息肉。这类人往往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腹部喜温喜按,大便溏稀,舌淡苔白。 中医治法就是温阳散寒、通肠化积。通过温热性的药物,驱散肠道内的寒邪,恢复肠道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消除息肉生长的环境。   第二邪:湿邪蕴结 脾主运化,负责将水谷精微输布到全身,同时将体内的水湿排出体外。如果饮食不节,经常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者长期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就会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就会在体内停滞,湿邪蕴结于肠道,就像“沼泽”一样,使肠道黏液分泌增多,肠道环境变得黏腻,为息肉的生长提供了温床。这类人通常腹部胀满,大便黏腻不爽,粘在马桶上不易冲净,身体困重,舌苔白腻。 治法以健脾祛湿、燥湿消积为主。通过健脾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将体内的湿邪排出体外,同时使用燥湿的药物,改善肠道的黏腻环境,抑制息肉的生长。   第三邪:瘀邪阻滞 肠息肉病程较长,病情迁延不愈,会导致肠道气血运行不畅,久则成瘀。瘀血就像“钉子”一样,堵塞在肠道的脉络中,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瘀血又会与痰湿相互胶结,形成息肉。这类人往往腹部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夜间加重,大便带血,颜色暗黑,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脉象弦涩。 治法常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思路。通过活血化瘀的药物,消散肠道内的瘀血,同时使用软坚散结的药物,使息肉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真实案例: 一位52岁的女性,肠息肉反复发作3年。此前曾两次进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手术,但每次切除后不到半年,复查又发现新的息肉生长。患者长期被腹痛、腹泻困扰,大便不成形,每日3 - 4次,阴雨天症状加重,还伴有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状。之前单纯依靠手术切除,身体越来越虚弱,对治疗也失去了信心。   我为她检查时发现:舌质暗紫,舌边有明显的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涩。 辨证:湿瘀互结,兼夹寒邪。 根据患者的情况,我为她开了膈下逐瘀汤合平胃散加减,同时加入了几味温阳散寒的药物,并嘱咐她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增加运动量,每天进行适量的腹部按摩。   服药两周后,患者反馈腹痛、腹泻症状明显减轻,大便逐渐成形,每日1 - 2次;继续调理两个月后,复查肠镜显示肠道内息肉明显缩小,部分较小的息肉已经消失,腹痛、腹泻等症状基本消失,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之后继续巩固治疗一段时间,患者再次复查,肠道内未发现新的息肉生长,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0 阅读:39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