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杨宇霆为父亲举办70大寿,杨公馆内盛况空前。张学良带着30根金条、2

历史脑洞 2025-09-09 00:56:33

1929年,杨宇霆为父亲举办70大寿,杨公馆内盛况空前。张学良带着30根金条、2万银元前去祝贺,但当他看到贺寿名单时却大吃一惊,此时的杨宇霆没想到,他的死期将至。 1929年,那会儿的东北天寒地冻,可奉天城里的杨公馆,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杨宇霆,这位在东北跺跺脚都得颤三颤的人物,正给他爹办七十大寿呢。排场?那必须是顶级的。可谁能想到,这场看似风光无限的寿宴,会变成他自己的催命符呢? 当时年轻的“少帅”张学良也去了,礼数周全得很,30根金条、2万银元,这手笔放今天也是相当炸裂。可他一进门,瞅了一眼那贺寿名单,脸上的笑就有点挂不住了。这名单上的人,可不只是东北的老班底,连阎锡山、白崇禧这些“外人”的代表都赫然在列,更别提还有日本人的影子。这哪是祝寿啊?这分明是杨宇霆在跟全天下秀肌肉,告诉所有人:瞧见没,这张学良说话不好使,我杨宇霆才是东北真正的“话事人”! 杨宇霆这人,外号“智囊”,是跟着老帅张作霖一路从草莽里拼杀出来的,一肚子计谋。当年奉系能有那么大的家业,他杨宇霆的功劳簿上,记着厚厚的一笔。老帅在世的时候,那是绝对的信任,军政大事,没他不点头基本办不成。可以说,杨宇霆就是奉系的“超级CEO”。 可问题是,CEO干久了,就容易觉得自己才是公司的灵魂。1928年皇姑屯一声巨响,老帅走了,27岁的张学良仓促接班。这一下,杨宇霆心里就不得劲了。在他眼里,张学良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六子”,吃喝玩乐在行,处理这么大的家业?他不行。这种心态,在咱们今天的职场里也常见,那些跟着老板打天下的老臣子,总觉得新来的“少东家”没啥本事,看哪都不顺眼。 张作霖尸骨未寒,杨宇霆就开始给张学良上“眼药”了。开会的时候,张学良瘾上来了想去抽口大烟,他当着所有人的面把桌子一拍:“大帅在天之灵看到你这样,能瞑目吗?”搞得张学良是面红耳赤,下不来台。还有他的铁杆搭档常荫槐,更是口无遮拦,私下里跟人说:“看汉卿那樣,早晚得抽死。” 这些话,风言风语地总会传到张学良耳朵里。年轻人火气盛,但他也知道,这帮老家伙是父亲的基石,动不得,只能忍。 真正让矛盾激化的,是“东北易帜”这件事。张学良看得明白,东北夹在日、苏之间,想关起门来当土皇帝是不可能了,必须跟南京老蒋的中央政府挂上钩,才能在夹缝里求生存。可杨宇霆他们不干,他们觉得这是把老帅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是“背叛”。 有一次,杨宇霆和常荫槐气冲冲地闯进帅府,张学良刚睡醒,穿着睡衣就被堵住了。杨宇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数落,核心意思就一个:你小子没你爹那能耐,别瞎折腾!张学良气得直接撂挑子:“那你们来干,我不干了!” 在这种背景下,杨宇霆高调地办了这场寿宴。他就是想用这场盛会告诉张学良和所有观望的人:我杨宇霆的人脉和威望,远在你这个“少帅”之上。宴会上,他公然喊张学良的乳名“小六子”,甚至跟人说笑,称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常荫槐更是在一旁煽风点火,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喊:“我看呐,明儿咱们都捧邻葛当家算了!” 张学良坐在一个偏僻的角落,看着眼前这帮人众星捧月般地围着杨宇霆,心里的火恐怕已经烧到了嗓子眼。他提前离场,不是赌气,而是心里已经有了决断。一个团队,不能有两个声音,一个东北,更不能有两个太阳。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快就来了。 寿宴后没几天,杨宇霆和常荫槐又一次来到帅府,这次是为了一件大事: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且直接把人事任命都写好了,让常荫槐当督办,拿给张学良签字。 张学良看着眼前这两个嚣张跋扈的“功臣”,心里大概已经跟明镜似的了。但他没发作,只是平静地说:“这事儿得从长计议,要不先吃了晚饭再说?” 杨宇霆压根没把他的话当回事,直接顶了回去:“不用商量了!就这么定了,我们回家吃饭,等会儿过来听结果!”说完,两人大摇大摆地走了。 他们前脚刚走,张学良后脚就拿起了电话,打给了帅府警务处长高纪毅。电话里,他的声音冰冷而坚决。他没有长篇大论,核心意思就一句话:这俩人,留不得了。 当晚,杨宇霆和常荫槐吃完饭,优哉游哉地回到帅府,准备“听结果”。他们以为等来的是张学良的妥协,却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帅府内的“老虎厅”和几名荷枪实弹的卫士。没有审判,没有废话,只有几声枪响。 两个小时后,帅府对外宣布:杨、常二人阻挠国家统一,图谋不轨,已就地正法。消息传出,整个东北为之震动。那些曾经看张学良不顺眼、跟着杨宇霆起哄的老家伙们,一夜之间都成了“哑巴”。

0 阅读:96

猜你喜欢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