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今天报道:“尽管表面上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独占鳌头,但专家直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规模领先、技术追赶”的阶段,尤其在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与认知能力深度融合方面仍有差距。”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最近几年像打了鸡血一样往前冲。2023年产业规模39.1亿元,同比暴涨85.7%,预计2026年突破200亿元。这个速度,连特斯拉的马斯克看了都得瞪大眼睛。 广汽、上汽这些车企大佬,已经把人形机器人塞进了汽车工厂,优必选的Walker S系列在流水线上搬零件、做质检,干得有模有样。更绝的是,杭州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在半程马拉松比赛中跑出了6分34秒的成绩,比很多人类运动员还快。 这种热闹景象,连美国自动化促进协会主席杰夫·伯恩斯坦都承认:“中国企业的进步速度,让我们感到压力。” 但就像春晚舞台上的杂技表演,台下观众只看到演员空中转体三周半,却不知道他们腰间还拴着保险绳。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暗藏玄机。 要造人形机器人,就像搭积木,得有好的零件。但中国在这方面,还在玩“缺胳膊少腿”的游戏。比如无框力矩电机,这玩意儿相当于机器人的“肌肉”,美国企业用分布式分数槽技术,把电机做得又强又稳,国产货在转矩密度、温升这些关键指标上,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更要命的是,滚柱丝杠、空心杯电机这些核心部件,中国70%以上得从日本、德国进口。 传感器更是“心腹大患”。高端传感器这东西,就像机器人的“眼睛”和“耳朵”,但中国80%依赖进口。 长沙的松诺盟科技虽然 recently 搞出了纳米薄膜压力变送器,填补了国内空白,但全球市场还是被美日德企业牢牢攥在手里。这种局面,就像戴着镣铐跳舞——动作再花哨,也难掩骨子里的憋屈。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在运动能力上确实有两把刷子。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能跑马拉松,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甚至能自主完成比赛。但这种能力,更像是“运动员”而非“劳动者”。就像一个短跑冠军,让他去工地搬砖,未必比普通工人干得好。 在认知能力方面,差距就更明显了。要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得有大量高质量数据训练大模型。 但中国在这方面,还在用“笨办法”:在物理世界搭个场景,让机器人反复做动作采集数据,效率低得可怜。反观美国,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已经能用动作捕捉套件开发强化学习策略,不仅能跑能跳,还会霹雳舞和翻筋斗。 这种差距,就像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遇到需要灵活应变的考试,立刻就露了馅。 更尴尬的是,运动与认知的融合,中国还在“两层皮”阶段。比如在足球赛场上,中国机器人能跑能踢,但一遇到对抗就“脚底打滑”“直接躺平”。这就像一个空有蛮力的武夫,面对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战场,只能乱挥拳头。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也在想办法破局。具体怎么干? 一是“揭榜挂帅”,把企业需要的轻量化骨骼、高精传感器等技术需求,变成“英雄帖”,让科研团队来攻关;二是“场景牵引”,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给机器人找“实战机会”,通过应用倒逼技术迭代。 这种策略,有点像“农村包围城市”。比如智源研究院的乒乓球机器人,表面上是在打球,实则是在模拟工业流水线的高速分拣场景。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设计,确实高明。 但问题在于,政策的锣鼓敲得再响,还得看企业的“真功夫”。小米的雷军曾透露,国产人形机器人成本高达70万元/台,这种价格,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在这场科技博弈中,中美两国就像两个下棋的高手,各有套路。美国的优势在“软件+硬件”的生态闭环,比如波士顿动力的Atlas,虽然液压版本已经退役,但电动版的动作流畅度,依然让中国企业眼红。 中国的优势在“产业链协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熟,带动了电机控制器、高精度传感器等技术突破。 这种博弈,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尤为激烈。比如机器人关节的齿轮背隙控制,中国企业已经做到比竞品优化10倍,成本只高200元。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夫,让美国企业也不敢小觑。 但要真正实现“自主创新”,还得在基础研究上下苦功夫。就像尤政院士说的,高端传感器的突破,得从新原理、新材料、新器件入手,这是一场“持久战”。 未来的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就像环球网记者在机器人赛场上看到的:那些“翻车”的场景,反而成了技术迭代的起点。 也许,正是这种在荒诞中寻找确定性的努力,才是科技进步的真正动力。毕竟,无论是国际政治还是科技竞争,最终拼的,都是“把荒诞变成现实”的能力。
联合早报今天报道:“尽管表面上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独占鳌头,但专家直言,中国目前
天天纪闻
2025-09-08 17:39: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