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投降吧,您就听我一次!”1948年10月,国民党中将周福成的女儿专门来到了

趣史小研究 2025-09-08 17:34:24

“爸,投降吧,您就听我一次!”1948年10月,国民党中将周福成的女儿专门来到了沈阳劝父亲投诚,谁知,周福成勃然大怒,甚至还掏出了枪顶住了女儿的脑袋,那最后结果怎样呢? 1948年的沈阳,那叫一个风雨飘摇。辽沈战役打得是天昏地暗,锦州、长春相继解放,整个东北的国民党部队就剩下沈阳这座孤城了。周福成,时任国民党第八兵团司令官,就是守这座城的最高长官。兵临城下,几十万大军把你围得跟铁桶一样,这压力得多大?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的宝贝女儿周长秀,突然从北平飞回了沈阳。女儿回家,本是好事,可周长秀这次回来,揣着一个能要命的任务——劝她爹,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诚。 周长秀可不是个普通的大家闺秀,她有自己的信仰,早就成了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她比谁都清楚,国民党在东北的大势已去,硬撑下去,除了让沈阳城里的老百姓跟着遭殃,多死一些年轻士兵,没有任何意义。更重要的,她不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亲走上绝路。 可当她把“投降”两个字说出口时,周福成的反应,比她想象的要激烈一万倍。老爷子在办公室里当场就炸了,勃然大怒,他觉得这是奇耻大辱,是背叛。他戎马一生,信奉的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是“党国的栽培”。现在,亲闺女让他把这一切都扔了,他接受不了。激动之下,他甚至拔出了腰间的手枪,黑洞洞的枪口,死死顶在了周长秀的脑门上。 那一刻,空气都凝固了。换做一般人,估计早就吓瘫了。可周长秀没有,她就那么迎着父亲的枪口,眼神里没有恐惧,只有坚定和悲伤。她是在用命,赌父亲心里最后那点父女之情,赌他能从疯狂的执念里清醒过来。 父女俩的这次对峙,没有赢家。周福成没开枪,但也把女儿赶了出去,一个字都听不进去。 眼看说服父亲此路不通,周长秀没有放弃。她知道,想撬动父亲这块顽石,光靠亲情是不够的,必须得从他身边最信任的人下手,从内部瓦解他的战斗意志。于是,她开始秘密联络父亲手下那些同样对战局感到悲观的将领。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人物,必须得提。他就是53军的副军长,赵国屏。 这赵国屏,原名叫赵镇藩,是个老东北军。他这辈子,最恨的就是侵略者。当年“九一八事变”,上头下令不抵抗,他愣是带着手下的兄弟们跟日军硬磕,是条有血性的汉子。可后来,他对老蒋越来越失望,尤其是看着老蒋宁可把枪口对准同胞,也要打内战,心里就彻底凉了。他早就通过各种渠道和我党有了接触,心里是向往光明的。 周长秀找到赵国屏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一点就着的火药桶。一个为救父奔走,一个为救国图存,目标高度一致。赵国屏利用自己的副军长身份,开始在军官中穿针引线,把那些早就厌倦了内战、不想再做无谓牺牲的人悄悄团结起来。 大家心里都有杆秤,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政策早就传遍了,谁愿意给一个注定要垮台的政权当炮灰呢?人心,就这么一点点散了。 机会很快就来了。周福成召集手下高级将领开会,商量怎么“死守沈阳”。会上,赵国屏第一个站出来,开门见山地告诉周福成:“司令官,别打了,再打下去,咱们都得完蛋。” 周福成一听,又是这套“动摇军心”的论调,当场就要发作。赵国屏却异常镇定,他半真半假地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他说:“司令官,130师的王师长已经回去准备行动了,他们那边已经有共产党的代表了。大家都不想打了。” 这话一出,满座皆惊。周福成下意识地看向130师师长的副官,那副官也稀里糊涂地点了点头。其实,那位王师长是找借口开溜了,但赵国屏就利用这个信息差,给了周福成致命一击。 周福成听完,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他知道,自己已经被架空了,手底下的人心都散了,这仗,没法打了。他颓然地瘫在椅子上,长叹一声,对赵国屏说:“国屏,你可把我坑惨了。” 这声叹息,标志着沈阳守军最高指挥官心理防线的彻底崩溃。 后来的事,就跟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样。国民党军队纷纷起义,沈阳城和平解放。周福成在逃跑途中被俘。 他的人生结局,也挺让人唏嘘的。他被送到解放军官教导团接受改造,四年后被释放。但这位曾经的中将,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加上常年征战落下的一身病痛,出狱后不到四个月就病逝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不知道他有没有后悔过当初那个选择。如果他早点听女儿一句劝,或许人生会是另一番光景。 而他的女儿周长秀,这位勇敢的女性,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力量。

0 阅读:113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