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YU7车主发现玻璃“测试车”静电贴残留,这一细节折射出小米汽车的品牌信任挑战。 尽管小米副总裁李肖爽回应并承诺改良,但难消用户对新车“完整性”的疑虑,且信任危机并非个例,此前SU7 Ultra碳纤维机盖功能未实现引发维权,安徽高速智驾事故责任认定问题也让公众生疑,持续动摇消费者信任。 小米汽车营销延续手机时代“数字狂欢”风格,发布会数据与技术宣传吸睛,但汽车消费更重体验,宣传与实车落差易通过社交平台引发群体质疑,冲击品牌口碑。面对负面,小米虽在静电贴事件中快速响应,但碳纤维机盖事件解决方案“诚意不足”致维权升级,也暴露出系统性风险管控短板。 信任重建需多管齐下:提升技术透明度、升级售后响应机制、严守宣传法律边界、深化用户沟通。这也为新能源行业提了醒,流量时代更需警惕“流量泡沫”。 小米汽车正处从“营销驱动”转“产品驱动”、“流量收割”转“口碑经营”的关键期。汽车行业长跑中“稳”比“快”重要,愿其将“为发烧而生”初心转为“让用户安心”的决心,毕竟真正的赢家靠的是车主真实体验与口口相传。
近期小米YU7车主发现玻璃“测试车”静电贴残留,这一细节折射出小米汽车的品牌信任
啊正本评汽车
2025-09-08 15:33: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