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日本的破防来的这么快! 当日本网友盯着屏幕上东风-17导弹划出的诡异弹道时

霜花覆窗棂 2025-09-08 14:09:04

没想到日本的破防来的这么快! 当日本网友盯着屏幕上东风-17导弹划出的诡异弹道时,有人难以置信地惊呼:“这不可能”,也有人坚持认为“中国武器都是AI生成的假把式”。 这种声音在社交媒体上激烈碰撞,仿佛跨越东海的一场舆论对决。可事实摆在眼前:技术代差一旦撕开最后的遮羞布,焦虑与不甘就会化作刺耳的嘲讽与酸意。 插叙到数周前,日本防卫省对外公布了“岛屿防御型高速滑空弹”的试射画面。 按照日媒的说法,这是其“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重大突破,但视频里弹体四片弹翼在飞行过程中颤抖不止,末端机动时甚至出现肉眼可见的抖动。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9年中国国庆阅兵上首次公开亮相的东风-17。 那枚装备乘波体的导弹在阳光下泛着冷冽金属光泽,飞行轨迹如游龙般灵动,展示了高超音速武器所具备的稳定性与突防能力。 这种直观的反差,刺痛了日本民众的心理。就像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本零式战机在实战中遭遇美军F4F野猫时的震撼——曾经的技术优势,转瞬之间被对手追赶并反超。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依靠“和魂洋才”实现军事崛起,当时的长崎造船厂还在模仿英国巡洋舰的设计图纸。而如今,东京湾的造船坞却更多承担起为美军航母建造护航舰艇的任务。 事实上,预算分配本身也揭示了问题。 2025年日本防卫预算虽已增至GDP的2%,创下战后最高水平,但其中42%都用来支付驻日美军的相关费用,真正能投入自主装备研发的资金不足三成。 这样的模式,本质上更像是“借壳上市”的国防架构。相比之下,中国解放军2025年的自主国防预算高达2520亿美元,且资金完全由国内研发和生产体系吸收,形成鲜明反差。 二战时期,日本联合舰队在偷袭成功后很快陷入资源困境,无力支撑持久战;而今天的日本自卫队,在面对中国军事现代化浪潮时,同样显得“有心造舰,无力付账”。 舆论场上的反应更添讽刺意味。 中国阅兵一结束,《朝日新闻》就在头版刊登“‘中国航母不如苍龙级潜艇’”的评论,试图转移视线,却刻意忽略辽宁舰编队的055型驱逐舰上112个垂直发射单元,其覆盖射程完全可以笼罩整个日本列岛。 这种选择性失明,让人联想到1937年《东京日日新闻》曾渲染“百人斩竞赛”的扭曲报道。 而当中国在珠海航展展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辅助的“天鹰”无人机时,日本网民竟造谣说“AI生成的武器都是纸糊的”。 讽刺的是,恰恰在同一时期,日本三菱重工的工厂因为为F-35生产线配套的机器人频繁故障,陷入了产能延迟的尴尬。 走进东京防灾仓库,人们仍能看到堆积如山的90式坦克零件箱,上面落满灰尘。这些上世纪90年代服役的装备仍在超期使用。 与此同时,在上海江南造船厂,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正在进行第17次参数调试。 这样的对照,折射出两国军工产业生态的根本差异:日本企业陷在“匠人精神”的窠臼里,不愿意打破传统工艺去全面智能化改造,而中国军工却像互联网公司一样追求快速迭代,055型驱逐舰从设计到服役只用了6年,几乎是日本造舰周期的一个零头。 插叙到潜艇领域,日本自卫队近期在九州部署了“大鲸”级潜艇,水下排水量仅3000吨,被戏称噪音水平“堪比水下拖拉机”。 而中国094型核潜艇则采用消声瓦技术,使其在太平洋深处几乎能实现“隐身”。 这种差距不断累积,就像1942年日本海军策划“第五号作战”时幻想用常规兵力击败美国航母编队,最终却以惨败告终。 如今,日本政客借炒作“中国威胁论”来转移国内矛盾,几乎重演了当年泡沫经济时期用“失去的二十年”来掩盖产业空心化危机的逻辑。 面对这种现实,日本网民只能在网络上释放情绪。相比之下,中国网民则以“电子厂招工难”的段子回应,用黑色幽默反映14亿人共同见证大国崛起时的自信。

0 阅读:36
霜花覆窗棂

霜花覆窗棂

霜花覆窗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