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扬言炸中俄能源大动脉?特朗普刚施压欧洲,北溪阴影重现。 9月4日,福克斯新闻主播杰西·沃特斯在节目里公然放话,称“可能有人会像轰炸北溪天然气管道一样轰炸‘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 这番话距离中俄签署管道备忘录才过去两天,而此时意大利警方刚逮捕北溪爆炸案的乌克兰籍主犯谢尔盖没多久。 一边是横跨欧亚的能源大动脉即将开工,一边是赤裸裸的破坏威胁,美国媒体的胆子为何这么大? 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得先看看三年前北溪管道爆炸案的最新进展。今年8月,德国检方公布了7名乌克兰籍嫌疑人的身份,领头的就是被意大利警方抓获的谢尔盖,他曾是乌克兰安全局成员。 这伙人用假护照租下“仙女座”号游艇,带着能潜到104米深海的女潜水员,在波罗的海完成了精准爆破。 调查发现他们的行动轨迹与乌克兰情报部门高度重合,船上的指纹、DNA和爆炸残留物都指向了有组织的国家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用的假护照都是乌克兰官方签发的,德国媒体直言这绝非民间组织能做到的。 这场海底袭击让德国55%的俄气供应中断,95亿欧元投资打了水漂,也彻底改变了欧洲的能源格局。 但“西伯利亚力量-2”和北溪管道有着本质区别。这条从俄罗斯经蒙古到中国的管道,光防护措施就透着三国联手的决心。 不同于北溪管道在海底80米孤军奋战,陆上管道沿线部署了卫星监测和地面传感器,任何异常震动半小时内就能触发警报。 更关键的是中俄蒙建立了联合巡查制度,管道经过的每一段都有三国人员共同守卫,这种利益绑定让破坏者得同时面对三个国家的反应。 蒙古总理早就说过,管道过境费和配套服务能给国家带来稳定收入,这种实实在在的利益让每个参与国都有动力守护项目安全。 美国之所以急着跳出来施压,说到底是这条管道动了它的能源霸权蛋糕。特朗普9月4日下令欧洲对中国施压,理由牵强地扯上“为俄罗斯军事行动提供资金”,其实真正让美国坐不住的是管道背后的利益格局。 对中国来说,每年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能让冬季取暖和工业用气更稳定,还能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对俄罗斯来说,这是摆脱欧洲市场波动的关键,每年能带来稳定的外汇收入;蒙古更不用说,过境费和配套服务能直接改善财政状况。 三国各取所需,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 再看欧洲这边,自从北溪管道被炸后,欧盟不得不高价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能源成本飙升让不少工厂叫苦连天。 有数据显示,欧洲天然气价格比中国高出不少,这让欧洲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吃力。 而“西伯利亚力量-2”给中国的供气价格更优惠,这种对比让美国担心会有更多国家效仿中国,绕过美元结算体系与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 难怪美国媒体会急着发出威胁,毕竟当更多国家开始掌握能源自主权,美国靠能源卡脖子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沃特斯拿北溪事件举例威胁,却故意忽略了两个关键差异。北溪管道爆炸时,俄罗斯和欧洲正处于关系冰点,管道成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而“西伯利亚力量-2”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三国共同利益,蒙古作为过境国,既不是北约成员也不是俄罗斯的盟友,这种中立身份反而成了缓冲带。 三国还签了长期安全协议,建立了应急反应机制,任何破坏行为都会触发联合调查,这比北溪管道单独面对地缘政治风险要稳妥得多。 从技术层面看,陆上管道的防护难度比海底小得多。“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埋在地下1.2米,外层裹着厚实的钢管,普通破坏手段很难奏效。 沿线的监测设备能实时传回数据,发现异常可以马上封锁路段排查。不像北溪管道在深海,爆炸发生后好几天才发现具体位置,修复更是难上加难。 而且管道经过的地区以草原和山地为主,人员活动相对容易监控,这都让破坏行为难上加难。 最近俄罗斯发言人佩斯科夫表态,希望北溪事件的幕后黑手能被彻底查清,这番话明显是说给那些想故技重施的人听的。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也强调过,能源设施安全关乎全球经济稳定,肇事者不能逍遥法外。这些表态形成了一种国际舆论压力,让任何想动歪心思的国家都得掂量掂量后果。 毕竟北溪事件的调查还在继续,7名嫌疑人中还有5人在逃,国际社会都在盯着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特朗普施压欧洲也好,美媒发出威胁也罢,本质上都是想维持旧的能源秩序。但世界能源格局已经在变,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不能把能源安全寄托在别人身上。 “西伯利亚力量-2”不只是一条输气管道,更像是一种新合作模式的尝试,让参与国都能从合作中获利,而不是被少数国家牵着鼻子走。 当美国媒体还在用“轰炸管道”这种老套路威胁时,中俄蒙已经用实际行动搭建起更安全的合作框架。这种差距或许正是美国焦虑的根源。 毕竟在互利共赢的合作面前,威胁和破坏终究是不得人心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美媒主播竟张口就来:有人可能会炸中俄管道:观察者网
其实欧洲人现在很清楚局势,欧洲人知道中美俄三国已经把欧洲给瓜分了!别看美国好像跟
【1评论】【7点赞】
用户14xxx16
美国国内的油气管道更多吧,可能也会爆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