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上海期间,前委强调不准用炮,可国民党青年军230师固守电厂自来水厂,负隅顽抗

历史脑洞 2025-09-08 02:09:59

解放上海期间,前委强调不准用炮,可国民党青年军230师固守电厂自来水厂,负隅顽抗,面对牺牲的战士,27军军长聂风智左右为难。陈毅也很着急,他叫来聂凤智,问守敌长官是谁,当听到敌人副师长名字后,陈毅大感意外:你再说一遍,他叫什么名字? 什么样的仗最难打?不是飞机大炮对着轰,而是让你进了个瓷器店,去抓一只上蹿下跳的老鼠,还得保证那些瓶瓶罐罐一个都不能碎。1949年5月的上海,就是这么个精贵的“瓷器店”。解放军的炮口都对准了,前委却来了一道死命令:市区不准用重炮!这可把27军军长聂凤智给急坏了。 眼瞅着战士们一批批倒在国民党青年军230师的枪口下,尤其是在杨树浦发电厂和自来水厂那块硬骨头前,血都快把苏州河染红了。聂凤智捏着拳头,几次想跟上头吼:”再这么打下去,我们的人都要拼光了!“ 当时坐镇指挥的陈毅,心里比谁都急。上海什么地方?远东第一大都市,中国的经济命脉。打烂了,接手的就是个烂摊子,几百万市民喝不上水、用不上电,那解放还有什么意义?他反复跟聂凤智强调,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不能学国民党那套,为了一时痛快,把城市毁了,把人心伤了。 可道理是这个道理,仗还得打。230师那帮青年军,被国民党吹嘘成“精锐”,仗着坚固的工事死守不退,以为解放军不敢动真格的。聂凤智手下的兵,都是从孟良崮、济南府一路血战过来的硬汉,什么时候受过这种窝囊气?用步兵冲,伤亡太大;不用重武器,又啃不下来。聂凤智急得在指挥所里团团转,烟一根接一根地抽。 实在没办法了,他找到陈毅,眼睛通红:“陈老总,发电厂和自来水厂是最后的钉子了,再这么耗下去,代价太大了!请您批准,让我用炮吧!” 陈毅沉默了很久,背着手在地图前踱步。他何尝不知道前线的艰难,每一个伤亡数字都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他猛地一回头,没有直接回答聂凤智,反而问了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守在那里的敌军指挥官是谁?给我查!查清楚他们的师长、副师长都叫什么!” 聂凤智愣了一下,但还是马上让参谋去核实。很快,情报就送了上来。当聂凤智报出守军副师长的名字时,陈毅的表情突然变了,像是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一把抓住聂凤智的胳膊,追问道:“你再说一遍,他叫什么名字?” “报告陈老总,敌230师副师长,叫戴戎光。” “戴戎光”陈毅反复念叨着这个名字,眼神里有惊讶,有回忆,最后化作一丝胸有成竹的微笑。他拍了拍聂凤智的肩膀,说:“炮,还是不能用。但你放心,我有办法了。这个戴戎光,我认识,他以前是我的兵!” 这真是历史开的一个大玩笑。这个死守杨树浦、让27军头疼不已的国民党副师长戴戎光,竟然是陈毅在新四军时期的老部下!他当年在新四军一支队当过参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脱离了队伍,辗转加入了国民党,没想到,十几年后,师徒二人竟在这样的战场上兵戎相见。 陈毅立刻找来统战部门的同志,亲笔写了一封信,派人想办法送到发电厂的戴戎光手里。信里没说太多大道理,就像老领导跟旧下属拉家常。陈毅告诉他,国民党大势已去,负隅顽抗没有出路,上海的未来关系到几百万人的生计,如果因为他的固守,导致水电中断,他戴戎光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信的末尾,陈毅动情地写道,希望他能认清形势,为上海人民保全这座城市,也为自己留条后路。 这封信,就像一颗精准制导的“心理炮弹”,准确地击中了戴戎光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他一个副师长,上面还有师长压着,自己哪能说了算?可他又清楚,陈毅说的是实话。解放军兵临城下,上海的解放只是时间问题。自己手上这几千号人,不过是螳臂当车。最关键的是,陈毅这个老领导他了解,说到做到,既往不咎的承诺是信得过的。 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天亮时,戴戎光做出了决定。他找了个机会,策动了一部分愿意起义的官兵,在发电厂和自来水厂内部,将顽固抵抗的师长控制了起来,随后向解放军发出了起义的信号。 就这样,没用一发炮弹,没再牺牲一个战士,27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这两个最重要的战略要点。上海的水、上海的电,都保住了。这座城市的命脉,也完好无损地交到了人民手中。 一个把人民的生命财产看得比军事胜利还重的军队,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拥护。陈毅元帅当年那个看似“意外”的发现,其实也不是纯粹的运气。正是因为我们党和军队始终坚持做人的工作,才会在关键时刻,让曾经的“敌人”变成了可以争取的对象。戴戎光不是个例,人心向背,才是决定战争最终结局的根本力量。

0 阅读:101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