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一交通员不幸被捕,伪军押着他前往日军宪兵队领赏,途中,一位日伪军趁着四

历史脑洞 2025-09-08 01:50:59

抗战时期,一交通员不幸被捕,伪军押着他前往日军宪兵队领赏,途中,一位日伪军趁着四下无人,悄声对他说:“一会枪声响了,你就跑…“ 1942年夏天,山东昌邑的土路上,尘土飞扬。我方交通员徐宁心里跟这天气一样,燥得冒火,又沉得像块石头。他刚被伪军“剿共挺进队”给抓了,手腕上的麻绳勒得生疼。目的地,是昌邑城里的日军宪兵队。谁都知道,进了那地方,就是九死一生,想囫囵个儿出来,门儿都没有。徐宁心里已经盘算着怎么咬舌自尽才能少受点罪。 队伍里十来个伪军,一个个吊儿郎当,嬉皮笑脸地讨论着这次能领多少赏钱。可就在这时,一直牵着他绳子的那个伪军,趁着前后没人注意,突然凑到他耳边,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急促地塞过来一句话:“待会儿枪声响了,你就赶紧跑…记住,再被抓进去,可就没命了。” 徐宁浑身一震,猛地抬头,满眼都是不可思议。这人是谁?为什么要救自己?一个伪军,一个帮着日本人干事的走狗,怎么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给自己通风报信?他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可脸上不敢有丝毫波澜,只能默默低下头,心里却掀起了滔天巨浪。 徐宁不知道,他只是无意中闯进了一场精心布置的锄奸大戏,而戏的主角,正是这支队伍的头头——大汉奸,于海。 说起这个于海,当地的老百姓哪个不恨得牙痒痒?他原本是昌邑第三区的区长,也曾是抗日队伍里的一员。可这人骨头软,眼看日军攻势凶猛,仗打得越来越残酷,他那点革命意志,早就被吓得烟消云散了。1941年夏天,他带着十几个区公所的人,直接投了日本人。 为了纳投名状,于海转头就把枪口对准了昔日的同志。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人端了我方在柳疃镇的交通站,还亲手活埋了站长李洪。这一手,让他立刻得到了日本人的赏识,当上了“剿共挺进队”的队长,专门负责清剿周边的抗日力量。 于海的叛变,对我方在昌北的根据地造成了巨大威胁。他太熟悉地形和人员了。县委几次派人想除掉他,都因为这家伙生性多疑、防备严密,让他给溜了。一来二去,于海身边总是围着一帮拿着德国“盒子炮”的铁杆心腹,想从外围下手,几乎不可能。 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县委最终决定,派个最得力的干将,打入敌人内部,从根上把这颗钉子拔掉。这个人,就是昌潍独立营特务排的排长——杨继尧。 杨继尧接下这个任务,心里跟明镜似的,这活儿九死一生。他利用复杂的社会关系,装作走投无路的样子,顺利混进了于海的“剿共挺进队”。为了保险,他还运作了一番,把另一位叫王存仁的战友也安插了进来。两个人就像两把尖刀,悄悄插在了于海的心脏旁边,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本来,组织上计划在于海去柳疃赶集的时候动手。独立营提前埋伏在李家埠南门外的谷子地里,就等于海钻进口袋。按约定,只要枪声一响,杨继尧和王存仁就在队伍里发难,把于海活捉了带走。 可人算不如天算。行动当天,一个伪军士兵吴子盈,也不知道是真巧还是假巧,光着脚丫子从村外跑回来,一头撞进据点就嚷嚷:“不好了,李家埠外面有八路!” 这一嗓子,把整个计划全给喊黄了。于海吓得当场取消了赶集的念头,杨继尧和王存仁也只能按兵不动,心里那个急啊,别提了。 锄奸计划只能暂时搁置。直到几天后,交通员徐宁被捕,于海为了向日本人邀功,决定亲自押送他去昌邑县城。这一下,等于海自己走出了乌龟壳。杨继尧和王存仁对视一眼,心里都有了数:机会来了,就在路上动手! 可动手归动手,眼前这个被俘的同志徐宁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被送到宪兵队送死。杨继尧当机立断,决定顺手把他救出来。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他悄悄给徐宁松了绑,还递了那句救命的暗号。 队伍走到李家埠南门外,天气炎热,于海犯了懒,让大家到树荫下歇歇脚。他觉得这地方离警备队不远,自己身边又有心腹护卫,就放松了警惕。 杨继尧知道,不能再等了。他给王存仁递了个眼色,让他盯住于海的保镖徐海胜。自己则慢慢摸向腰间的短枪,对准了于海的后脑勺。 “砰!” 一声枪响,于海应声倒地,脑浆四溅。整个伪军队伍瞬间炸了锅,像一群没头的苍蝇,四散奔逃。徐宁听到枪响,条件反射般地挣脱绳索,一头扎进了路边半人高的高粱地。杨继尧和王存仁也没恋战,干掉于海后,立刻跳进青纱帐,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场干净利落的锄奸行动,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于无声处听惊雷”。杨继尧和王存仁,这两个穿着伪军军装的八路军战士,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0 阅读:1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