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07 23:39:14

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将军却一口回绝:“军人只有战死沙场,没有所谓的被俘!”随后,年近60岁的他,端起枪就冲了上去,看着这一幕后,德军士气大增,到最后居然有4万人成功突围,只是施特默尔曼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乌克兰中部的冬天,总是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寒意,1944年初,气温已经跌破零下二十度,大地像铁板一样封冻,冰雪覆盖了每一寸土地,就在这片被风雪吞噬的荒原上,苏联红军完成了一次几乎完美的合围——切尔卡瑟战役爆发了。   德军第11军和第42军共约六万人被困在突出部中,周围是近60万苏军的重重包围,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围歼战,而是一场注定要写进军事史的生死对决,被围的德军并非乌合之众,其中有党卫军维京师的精锐部队,也有从东线血战中幸存下来的老兵,他们擅长防守,纪律严明,但这一切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也逐渐失去了意义。   德军第11军军长威廉·施特默尔曼身处包围圈中心,他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将军,经历过无数炮火洗礼,指挥生涯几乎都和防御工事、大口径火炮打交道,他不是那种容易冲动的指挥官,但这一次,他被迫面对一场没有胜算的战役。   最初,施特默尔曼收到的命令很明确:坚守阵地等待援军,希特勒并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撤退,哪怕周围的敌人已经近在咫尺,然而,现实比命令更冷酷,补给线早已被切断,部队每天的口粮被压缩到几乎不能维持体力的程度,弹药消耗极快,尤其是在持续的炮火中,所有资源都在迅速枯竭。   苏军方面并没有急于一口吞下这支德军,他们布置了一道又一道防线,形成严密的包围圈,从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到第27集团军,每一道防线都像一堵钢铁墙,等待困兽之斗,苏军还利用气候和地形,将德军的机动能力几乎完全压制,泥泞和冰雪交替出现,坦克陷入泥潭,车辆难以前进,士兵们在雪中艰难行走,冻伤的现象不断出现。   施特默尔曼清楚,曼施坦因虽然派出了装甲部队试图解围,但那支部队在苏军的阻击下寸步难行,援军始终无法突破最后的封锁线,突围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最后,他收到了一份电报,大意是:突围与否,由你决定,这封电报其实就是一张死亡通知书。   他开始筹划突围,所有重型装备被果断放弃,这样可以减轻负担,提高行动速度,维京师被选中作为突击力量,其余部队按梯次准备行动,最困难的决定是留下重伤员,缺乏运输工具和医疗条件的情况下,带着他们突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决定几乎等于宣判了他们的死刑,但他别无选择。   突围选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进行,暴风雪虽然让行军更加艰难,但也为突围提供了天然掩护,德军分成几个纵队,向西南方向推进,目标是穿越格尼洛伊季基奇河,这条河成为了关键的障碍,也是决定生死的关口。   战斗异常激烈,苏军很快察觉了德军的动向,从四面发起猛烈反击,火炮、机枪、坦克交织出一张死亡之网,德军在风雪中一边还击,一边艰难前行,河岸成为最惨烈的战场,冰冷刺骨的水流中漂浮着士兵的尸体,许多不会游泳的人被河水吞噬。   在整个行动中,施特默尔曼并没有任人安排撤离,他亲自率领后卫部队,用有限的士兵和弹药阻击苏军的追击,他的存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使得部队在最危急的时刻仍然保持了相对完整的队形,数次冲突中,他都坚守在最危险的位置,指挥作战。   突围行动最终取得了部分成功,约4万人突破了封锁线,虽然大多数人伤痕累累、衣衫褴褛,但他们成功地和外部部队取得了联系,代价极其惨重,约两万人在战斗中阵亡、被俘或失踪,战场上留下的,是被遗弃的装备、冻僵的尸体,以及那条被血染红的河流。   几天后,苏军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施特默尔曼的遗体,他倒在指挥车残骸旁,手中还紧握着步枪,身体保持着战斗姿势,苏联方面军司令科涅夫得知后,亲自前往现场查看情况,这位久经沙场的指挥官面对施特默尔曼的遗体,沉默许久,据战后档案记载,科涅夫下令以军礼安葬这位敌军将领,苏军为他举行了鸣枪礼,这在整个苏德战场上是极其罕见的。   施特默尔曼的决定,在战后引发了极大争议,一些历史学者认为他以一己之力保住了近半数士兵的生命,是典范的职业军人;另一些人则批评他身为侵略者,不值得同情,但无论观点如何,无法否认的是,他所展现出的指挥能力、责任感和牺牲精神,在那场困兽之战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信息来源:人民网《德第6集团军斯大林格勒覆灭:城内街道可用尸体丈量》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