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经纬录》 人性之幽微,藏于得失分寸之间:得势时惧失,失势时妄得;富足时常奢靡,困顿时易苛俭;顺境中多忘形,逆境中易丧志;荣显者重声誉,卑微者重实利。 《道德经》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然尘世众生,多以得失之计量定喜怒之节律,得则欣欣然,失则戚戚然。 人世之常态,在于趋利避害,慕强轻弱,趋炎附势。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实为修心之至高境界。 人性具两面:一面慕得到,一面惧失去;得时忧消散,失时念复归。执着过甚则成枷锁,超脱过甚则近虚无,若分寸失当,便生煎熬。 世间无永恒得失,唯有动态平衡:于获得时知感恩,是智慧;于失去时存从容,是修为。得而不骄者,未必无野心;失而不堕者,未必无志气。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失之辩证从未欺人,它会在时光中显露真相,也会在抉择前照见格局。人若参不透得失无常,难在红尘立心。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得失间,易被欲望蒙蔽双眼;进退间,易被执念困住手脚。人若看不破得失循环,难获真正超脱。 佛家讲求放下执着,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儒家提倡中庸之道。所谓悟道,就是在参透得失本质后,找到平常之心——不因得忘形,不因失颓唐,在起伏之间保持澄明。 因为,重得失过甚易生焦虑,成了物质的奴仆;轻得失过极易失进取,成了消极的隐士;计较过细易生烦忧,洒脱过度易失分寸;执着过深易生痛苦,超然过甚易失人情。 埃皮克提图斯说:“使人困扰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高估得失的价值,你会被外物所奴役;低估过程的意义,你会被结果所禁锢。 人性之偏,正在于得失观之错位:富贵者患得失而多忧,贫贱者慕得失而生怨;贤者视得失为修行,愚者视得失为终极。同一件事,因心境差异,感受天地之别。 同样是财富,智者用之为舟楫,愚者奉之为目的;同样是挫折,勇者视之为阶梯,懦者视之为绝境;同样是名利,悟者知其为工具,迷者认其为归宿;同样是放弃,明者知其为智慧,暗者谓其为失败。 命运从未承诺绝对公平,却始终厚待豁达之人。通透者,明白得失皆暂时,荣辱皆无常,接纳这种流转,才能在得失之间来去从容。 人生真谛是体验,是成长;生命所求的,终究是内心澄明的自在。这份自在,不系于外物增减,而在于明了何时该争取,何时该放下,在得失之间掌握呼吸的韵律。 想要活得通透,就要参透得失无常之理,懂得平衡进取与放下,才能在浮世间心有所安。
《世相经纬录》 人性之幽微,藏于得失分寸之间:得势时惧失,失势时妄得;富足时常奢
柳烟画桥
2025-09-07 13:00: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