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第180师宣传科科长安靖荣在敌后艰难转战了100多天后,率领6名战士顺利归队。1个月后,上级将安科长当做负面典型,直接开除军籍,判处5年有期徒刑。多年后,安科长讲:“祖国母亲永远是母亲。” 一个在敌后坚持100多天的英雄,归队后却被判刑5年,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却是真实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当所有人都以为安靖荣会愤怒、会控诉时,这位老兵说出的话却让人动容。 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180师被美军包围,损失惨重。在师部瓦解的混乱中,宣传科科长安靖荣没有选择独自逃生,而是迅速组织身边的19名战士开始突围。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真实故事。 安靖荣是山西汾阳人,16岁参加革命,从抗日战争打到解放战争,一路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师级干部。太岳军区由八路军129师386旅组建,安靖荣正是在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中成长起来。作为政工干部,他不是坐办公室写材料的,而是要跟着战士们冲锋陷阵、生死与共的。 朝鲜的夏天湿热难耐,山林密布。安靖荣带着这19个人,白天躲在树林里一动不动,夜晚摸黑前进。没有地图,没有通讯,只能凭着方向感和经验寻找回家的路。食物很快吃完了,他们就挖野菜、剥树皮,有时候连续几天找不到一粒粮食。 最艰难的是过河。朝鲜的河流湍急,安靖荣让战士们用通讯线拧成绳索,自己第一个下水试探,然后把其他人一个个拽过去。穿越敌军封锁线更是步步惊心,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他们要在密林中潜伏一整天,任由蚊虫叮咬也不能动一下。 100多天里,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有的是饿死的,有的是病死的,有的是在与敌军遭遇时牺牲的。每次有战友离去,安靖荣都会默默地就地掩埋,然后带着剩下的人继续前进。到了9月初,19人的队伍只剩下7个人。当他们终于摸到志愿军阵地,看到五星红旗时,这些硬汉都哭了。 按理说,这应该是英雄归来的故事。在敌后坚持100多天,没有投降,没有叛变,还成功带回了6名战士,这样的表现完全值得嘉奖。但历史有时比小说更荒诞。 1951年10月,60军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要对180师的失利进行追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丢掉了队伍”被等同于”政治动摇”和”背叛”。安靖荣被定了一个”丢弃队伍、自行脱逃”的罪名,直接送上了军事法庭。 在法庭上,安靖荣详细讲述了突围的全过程,与他一同归来的6名战士也为他作证。但在那个年代,个人的申辩显得微弱无力。审判结果早已注定:开除军籍,开除党籍,判处5年有期徒刑。一个为国家出生入死的老兵,就这样被自己的祖国抛弃了。 妻子提出了离婚,战友们避而远之,安靖荣一夜之间从英雄变成了罪人。五年牢狱生涯对一个50多岁的老人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但他挺过来了。他相信历史会还他清白,相信组织会认识到错误。 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文件,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得到平反,恢复党籍军籍。安靖荣的案子也在这时得到重新审理,法院宣布他无罪,恢复了政治名誉。当有人问起这段不公正的经历时,安靖荣平静地说:“祖国母亲永远是母亲。”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但包含着太多的沉重。没有怨恨,没有愤怒,有的只是一个老兵对祖国深沉而复杂的爱。他没有要求补偿,没有指责任何人,而是把剩余的精力投入到撰写回忆录中,希望为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 1985年,安靖荣因病去世,享年65岁。临终时他仍然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军装,胸前佩戴着抗美援朝纪念章。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忠诚,什么叫做坚守。 安靖荣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在顺境中被歌颂的人,而是在逆境中依然坚持信念的人。即使被误解,即使遭受不公,他们依然选择相信,选择原谅。你觉得这样的人值得我们铭记吗?
1951年9月,第180师宣传科科长安靖荣在敌后艰难转战了100多天后,率领6名
熹然说历史
2025-09-07 01:34: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