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出身的县委书记陈行甲,再次语出惊人:“我没有私愤,只有公愤。我就是不能忍受有

棱枫绝影 2025-09-06 15:22:40

清华出身的县委书记陈行甲,再次语出惊人:“我没有私愤,只有公愤。我就是不能忍受有人在这么穷的地方、面对穷到这个程度的百姓,还一笔几十万几十万地收钱,我就是要代表五十万人民对他们表示愤怒,就是要代表五十万巴东人民整死他们!” 这番话掷地有声,让人热血沸腾。陈行甲的铁血作风,也让他在2015年从全国2800多个县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之一。在他任内,87名贪腐分子锒铛入狱,其中包括5名县领导,2名州级官员。他不是简单喊口号,而是真刀真枪干实事。 可这样一位被老百姓称为“我们家人一样”的书记,却在第二年选择了辞职离场。许多人不解,这样一位正被提拔在即的干部,为什么会突然抽身离开官场?答案,藏在他自己写下的那本《在峡江的转弯处》里。 陈行甲自揭心路:在一次州里的会议上,他汇报偏远乡村信息化建设项目时,说到了开通免费Wi-Fi,名称用了“GCD”三个拼音字母。话未说完,就被时任州委书记当场打断:“等你到了中央再用这个名吧,现在你还配不上!”话音刚落,会场哗然。 这句轻蔑嘲讽背后,是上级对陈行甲种种改革的不支持甚至打压。他多次申请向恩施州州委书记王海涛汇报工作,却屡次被拒。一次终于成功约见,对方却冷冷回击:“陈行甲,你只是个县委书记,老子是州委书记。你约我十次,我见你一次已经是给你面子了!” 这样的羞辱,不止一次。压力如山,长期的孤立、非议和阻碍,让陈行甲一度陷入抑郁。但即便如此,他没有退缩。他仍然站上全县大会的讲台,直言不讳地敲响警钟:“我真心希望,邓明甲是巴东走进监狱的最后一个县级领导。” 在一次县纪委会议上,他列出三条“红线”——不许令不行、不许官不为、不许干预工程。他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赢了。而且是大胜。” 一纸辞职书背后,是一腔孤勇。陈行甲离开时留下的那封《再见,我的巴东》,寥寥几句,却句句千钧:“我不敢说自己不负苍生,但我敢说,我不负本心。我是个不收钱的县委书记,我已经拼尽全力。” 辞职之后,陈行甲没有“下海捞金”,而是南下深圳,成立了“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他将全部精力转向了公益事业,关注的是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人——身处偏远地区、面对疾病却无力求助的孩子。 他一头扎进乡村卫生系统改革、大病救助、心理健康、教育关怀等社会议题。在短短几年里,推出了“联爱工程”“梦想行动”“传薪计划”“知更鸟计划”等多个公益项目,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很多人命运的起点。 但公益不是“天上掉馅饼”,做慈善需要大量资源。于是陈行甲又拿起笔,用自己的经历去筹集公益资金,这本《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就是其中一部分收入来源。 书中最打动人的,是他在巴东任职时与贪腐分子斗智斗勇的真实故事。那些惊心动魄的反腐细节,既是对黑暗的揭露,也是他精神信仰的写照。他写道:“一些偏远山区的老人和孩子,面对疾病和灾难时的无助,我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去帮他们一把,真正做到为民解忧,为民服务。” 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的自传,更像是一份“实战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他在麦肯锡9年的战略咨询经验、5年华润医疗的创业实践、5年中信资本的投资逻辑。每一个章节,都是他亲历的风浪,每一个观点,都是他从实战中磨砺出的结晶。 陈行甲在书中反复强调:“你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剑。一个人真正靠得住的财富,是本事。” 而这本事,不是高谈阔论里的花架子,而是面对系统性腐败时的勇气、面对艰难困境时的清醒、面对复杂博弈时的手段。 或许正如他父亲对他说的那样:“你已经做过了好官,以后做民的时候,也要做个好民。” 从权力场退出,他依然是一束光。那光,照亮了峡江的村道,照亮了偏远的病床,也照亮了我们心中,对“有本事的人”的真正敬意。 如今,他把书中的全部收入都捐给了那些因病致贫的儿童,延续着自己“为民做事”的信念。就像他自己所说:“辞职不是逃避,是换一种方式继续战斗。”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有多肮脏,就有一些人有多纯净。愿我们都能活得像陈行甲一样,干净、坦荡、有担当。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县委自传体随笔书籍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棱枫绝影

棱枫绝影

大家多多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