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开国少将孔俊彪回宁化,在招待所,他对地方干部说:“我这次回乡,只住两

靖江的过去 2025-09-05 09:34:54

1984年,开国少将孔俊彪回宁化,在招待所,他对地方干部说:“我这次回乡,只住两天,请你们帮我找找‘烈士’卢林根的后人!” 那年 3 月,宁化县招待所会客厅里。 开国少将孔俊彪坐在沙发上,双手攥着茶杯,指节发白,手还在抖。他从枪林弹雨中闯出来,打仗从没怕过,可面对地方干部,声音带着哽咽。 孔俊彪说:“我这次回乡住两天,拜托你们 —— 帮我找‘烈士’卢林根的后人。” 在场的人都愣了,谁也没想到将军回乡的第一件事,是找 “烈士” 的家人。这事儿,得从五十年前说起。 1933 年深秋,宁化,孔俊彪和卢林根都是二十出头,在同一家福宁商号当学徒。孔俊彪负责擦油纸伞,卢林根负责搬竹筐卸货。 一天下雨,两人在杂货店的屋檐下避雨。卢林根突然拽住孔俊彪的袖子:“红军在隔壁村贴了告示,招宣传员!” 孔俊彪眼睛一亮。当天晚上,两人躺在稻草堆上聊了一整夜,说 “打土豪分田地” 的日子,想穿灰布军装的模样,越聊越激动。 第二天天刚亮,两人揣着母亲塞的咸菜团,翻山打听,找到红 23 师政治部报了名。那时他们没料到,这一走,竟走出了一段跨半个世纪的生死承诺。 入伍后,两人被分到同一个宣传班。卢林根写标语时爱画箭头,说 “要把革命火种引到千家万户”,他写得最熟练的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4 年,长征开始,他们所在的红 8 团负责右后翼掩护任务。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敌机投弹,一枚炸弹在距离卢林根十米内炸开。 孔俊彪冲过去,看见卢林根的左腿血肉模糊,手里还攥着半幅 “红军不怕远征难” 的标语布 —— 那是前一天两人一起写的。 卢林根咬着牙把标语塞给孔俊彪:“别管我,先走!部队不能等!” 孔俊彪撕下衣襟为他包扎,布条很快被血浸透,换了一块才勉强止住血。 两人相互搀扶着过了湘江,到遵义城外时,卢林根的伤口已经化脓,高烧不退,说话气若游丝。部队要继续行军,首长决定把他安置在当地农户家养伤。 在破庙里,卢林根攥着孔俊彪的手:“我要是死了,你告诉家里人,我不是逃兵,是为穷苦人打仗死的,死得其所。” 孔俊彪含着泪点头。 第二天天没亮,部队就出发了。孔俊彪走在队伍里,时不时回头望,晨雾里卢林根瘸腿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群山之间。这一眼,成了两人五十年未见的最后一面。 之后的五十年里,孔俊彪打了抗日战争,又打了解放战争,1955 年授衔少将时,特意在军装内衬缝了一块写着 “寻卢林根” 的布。可战事多、工作调动频繁,找卢林根的事一拖就拖了五十年。 1984 年,孔俊彪以兰州军区副政委的身份回乡,七十多岁的他,找卢林根后人的念头愈发强烈。 县武装部政委周积源接到任务后,连夜翻查户籍档案。到了后半夜,他指着泛黄的册页说:“连屋村卢林根!” 档案上写着 “健在”—— 卢林根居然还活着! 核实消息后,孔俊彪第二天一早就去了连屋村。卢林根家是一间漏雨的土坯房,老人正坐在炕上用断齿木梳梳理白发。 两人四目相对,卢林根突然指着孔俊彪的眉间说:“你这里,当年被树枝划的疤还在!” 孔俊彪也看见卢林根蜷曲的左腿 —— 那是湘江战役留下的残疾。 “老伙计,你还活着!” 孔俊彪掏出 300 块工资塞进卢林根手里,又当场要求县委启动失散红军认定程序。三个月后,卢林根领到了每月 35 元的补助金。 孔俊彪返回兰州后,仍每月寄来药品和棉鞋,1985 年春节前,还协调民政局翻修了卢林根的房子。有人问他为啥这么上心,他说:“当年他替我挡过弹片,现在我替他挡挡生活的风雨。” 这事在宁化县传开后,很多人都被感动了。县党史办的工作人员走访后,在《宁化革命斗争史》里增补了卢林根的事迹。 更巧的是,卢林根的孙子长大后考上了军校,毕业分配时,正好分到孔俊彪当年所在的第 23 集团军,成了一名军官。 孙子去部队报到前,卢林根特意把他叫到跟前叮嘱:“好好干,别给老红军丢脸,也别辜负孔爷爷的期望。” 如今再看这段历史,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却让人心里暖暖的。孔俊彪用五十年时间践行了当年的承诺,卢林根凭着顽强的信念熬过了艰难岁月。他们的战友情,跨越了五十年时光,历经风雨,却从未褪色。 在宁化这片红土地上,这样的故事,永远值得铭记。

0 阅读:0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