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4岁的开国少将孔俊彪回宁化,在招待所,他抓住县委干部的手腕说:“我只住两天,帮我找‘烈士’卢林根的后人。当年我答应过他,要告诉他家人他战死的地点和时间。” 在场干部全都愣住了。卢林根?县志里早标注他 “长征牺牲”,怎么会有后人? 这桩承诺,要从 1933 年讲起。 那年,闽西有座山城叫宁化。16 岁的孔俊彪和 19 岁的卢林根是城关角头街的好兄弟,每天都蹲在巷口听红军宣传队讲 “打土豪分田地”。 深秋时节,朱德军长率领红四军第二次进驻宁化。孔俊彪攥着梭标,站在县衙前听演讲。听到 “工农联合起来” 的口号,他当场撕下衣角,咬破手指写了血书。 第二天,孔俊彪就和卢林根一起参加西南半县农民暴动,成了红 23 师政治部的宣传员。 两人在苏区一起作战,一起刷标语、贴传单。红 23 师政委李干辉曾夸他们:“笔杆子比枪杆子还硬。” 1934 年,长征开始。红 8 军团作为右后翼掩护部队,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遭遇敌机轰炸。 卢林根为保护宣传队的标语本,直接扑到炸点旁。弹片划开他的左腿,伤口有碗口大,血浸透粗布军装,在地上留下暗红印记。 卢林根咬着牙对孔俊彪说:“要是我撑不住,你活着回乡,一定要告诉我的家人 —— 卢林根战死在遵义,不是逃兵!” 后来到了湘江战役,卢林根的伤口开始化脓溃烂。他发着高烧,说胡话都在喊 “继续革命”。 孔俊彪含着泪答应他的承诺,随后跟着部队继续西进。卢林根被留在贵州一户农户家。 村民用草药给他敷伤口,每天喂他米汤,总算保住他的性命。等伤势稍好,卢林根拄着木棍,一路乞讨,花了两年时间,终于走回宁化老家。 可回家后,他没等到勋章,反倒被安上 “失踪红军” 的名头。 因为这个 “成分问题”,他在地方粮站的工作被开除,房子也被充公,妻子儿女离散。最后,他只能带着剩下的子女搬到连屋村,住在一间破土房里,靠种红薯过活。 1955 年,孔俊彪被授予少将军衔。那时,卢林根正拖着瘸腿在田埂上挑粪。 这位曾经的红军战士,从没跟组织提过自己的功劳,连他的子女都以为父亲只是普通农民。 直到 1984 年 3 月,孔俊彪以兰州军区副政委的身份回到宁化。他在县武装部的档案里,翻到了 “卢林根” 的名字。 档案上写着:连屋村,72 岁,老农,左腿残疾,眉骨有旧疤。 孔俊彪立刻让人带他去连屋村。到了那间漏雨的土坯房,卢林根正蹲在灶前添柴火。 两位老人对视许久,孔俊彪突然指着卢林根的眉骨说:“这道疤,是 1932 年攻打长汀时被弹片划的!” 卢林根颤抖着摸了摸自己的眉骨,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您还活着啊,真是福大命大……” 孔俊彪又掀开卢林根的裤管,指着那道扭曲的伤疤说:“这是长征路上被敌机炸的,我亲眼看见。” 重逢后,孔俊彪当场掏出 300 块钱递给卢林根。那时,普通工人半年工资才 300 块,这笔钱是让卢林根修房子用的。 当天晚上,孔俊彪就给兰州军区写信,要求为卢林根落实失散红军待遇。 宁化县委很快启动程序,每月给卢林根发固定补助,医疗费全额报销,逢年过节还会送米面油盐。 孔俊彪还托人从北京捎来一条羊毛毯,亲手盖在卢林根的瘸腿上:“当年在雪山上,我们就是靠互相取暖才活下来的。” 这件事在宁化引起很大反响。县委马上成立 “老红军身份核查小组”,翻遍县志、族谱,还走访多位老人收集口述史。 最后发现,像卢林根这样的失散红军还有 17 人。他们有的当了一辈子农民,有的甚至被当成 “逃兵”,受了很多年委屈。 孔俊彪得知后,专门在县礼堂开了一场报告会。他说:“革命不只是在战场上冲锋,能坚持活下来,把革命的火种传下去,同样是功劳!” 这句话后来被刻在县革命纪念馆的青石碑上,成了后来评定失散红军待遇的重要依据。 1985 年春节,孔俊彪带孙子看卢林根,他家已换成砖瓦房,院里养了二十多只鸡。卢林根拿出铜手炉 ——1934 年孔俊彪送的,刻着 “革命到底”。 两人坐门槛晒太阳,卢林根说:“当年以为活不成,哪想能住砖房、每月领钱看病?” 孔俊彪拍他手背:“这就是我们当年流血的意义 —— 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孔俊彪 1933 年参军时,宁化 7000 多人随长征(占成年男性十分之一),1984 年这些数字刻在县博物馆青铜浮雕上,成了 “红军长征出发地” 见证。 卢林根的经历,照出无数失散红军的命运:他们不是 “失踪”,是在绝境里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使命。 1984 年国家出台失散红军优抚政策,正源于孔俊彪这样的老将军奔走。后来若尔盖草原,27 位老红军领荣誉证书,徐国富站起来说:“我们不是失散,是长征路上的火种!”
一觉醒来今天刷到腾冲的消息,又一次被戳中。县政府门口第七次收到日本那边的函,说
【566评论】【28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