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1912年,郭沫若迎娶张琼华,掀开盖头见妻子长得不好看,转身就要走。突然,张琼华拉住他的手,哭着说:“你走了,我跟谁生孩子……”这一幕成了民国文学史上最冷酷的洞房夜。一个是满怀理想的新文化青年,一个是恪守传统的乡村女子,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从此分道扬镳。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他生长在一个开明的商贾家庭,父亲郭朝沛经营商业,母亲杜福荪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从小接受新式教育的郭沫若,思想中早已种下了自由恋爱的种子。 张琼华,1890年出生,四川乐山市苏稽镇人,比郭沫若大两岁。她出身于传统的乡绅家庭,父亲曾中过秀才,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与郭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幼年时她上过私塾,即便如此,她也未曾从封建思想的囚牢中挣脱出来。这样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她的人生观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她从小被灌输的理念。 本来郭沫若在10岁以前就订了婚,可女方没过几年便夭折了。后来,县视学王畏岩先生遣人到郭家替女儿说亲,论年龄与郭沫若相当,偏偏他五哥的未婚妻刚刚亡故,王家小姐最终成了他的五嫂。婚事一拖再拖,直到1911年,郭沫若收到一封家书,家书上说,父母为他订了婚,对方是自己一个远房叔母的亲戚,名叫张琼华,生得模样俊俏,也在读书。 1912年旧历正月十五日,20岁的郭沫若按旧式和比他大两岁的张琼华举办了结婚仪式。拜过堂,步入洞房,吃过交杯酒,新郎新娘才第一次见面。当郭沫若看到妻子的小脚后,他已经大失所望。在洞房他揭开新娘的盖头,看到新娘的模样,他彻底绝望。 原来说女孩子生得美,是天足,正在读书,谁知昏昏然只见一双三寸金莲,后来他在书中这样描写妻子:“掀开盖头,眼前现出一对露天的猩猩鼻孔”。他在《黑猫》里形容过他的感受:“隔着口袋买猫,说好是白的,带回来打开一看却是黑的”。 面对丈夫的冷漠,张琼华急了。她知道如果郭沫若真的走了,自己这辈子就完了。“你走了,我跟谁生孩子啊!”张琼华拽着郭沫若的衣角哭喊,“求你跟我圆房吧!”1912年,张琼华在新婚之夜放下自尊苦苦哀求,可仍旧没有留住失望至极,而摔门而去的郭沫若。 虽说郭沫若对这场婚姻极度失望,但终究还是”自行破坏了童贞”,只是婚后第五天便离家去了成都。五天后,郭沫若还是带着书本离家出走,留下新娘子守着满屋子红绸子流泪到天明。 1914年,郭沫若到日本求学,他在冈山高等学校攻读医科。来到日本后,郭沫若曾向张琼华提出离婚,但他的父母坚决反对。在日本期间,他和护士佐藤富子好上了,生了五个孩子;回国后又跟于立群结了婚,又生了六个孩子。 而张琼华呢?在郭沫若与情人花前月下、与另两位夫人生儿育女的几十年里,张琼华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结婚之日便作为有名无实的郭沫若的原配妻子恪守妇道。和郭沫若结婚时用过的家具,她一件件擦拭得光亮如新。郭沫若居家时读过的书籍,用过的文具,写的作业本和手稿,学校发给他的毕业证书,她都一件一件保存好。 张琼华的娘家兄弟全是烟民,抗战爆发之前张家就一贫如洗了,土改时被划为贫农。张琼华个人用度很节俭,曾雇用一个女孩子做帮工,其所得估计绝大部分都用在了娘家兄弟身上。她不仅要照顾郭家的公婆,还要接济自己的娘家,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肩上。 1939年,郭沫若曾短暂回乡,面对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他用鞠躬的方式表示歉意。可这一鞠躬来得太晚,也太轻,根本补偿不了张琼华68年的孤独。1980年,张琼华在孤寂中辞世,享年90岁,无儿无女。在她明媒正娶嫁给郭沫若的68年里,只见过郭沫若几次面,在孤寂中度过了一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新旧交替的大时代,婚姻制度同样如此。中国家庭旧式的一夫多妻制向着一夫一妻制过渡转变,听命父母的媒妁之婚向着自由恋爱的时代风尚转换。郭沫若追求的是自由和爱情,这在当时确实算得上进步思想。可他的进步是建立在张琼华的痛苦之上的,他获得了自由,张琼华却失去了人生。 这个故事没有赢家。郭沫若得到了他想要的自由恋爱,成就了文学事业,可背上了薄情寡义的骂名。张琼华守住了传统女性的贞节,却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幸福。一个洞房夜的决绝转身,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那个年代的婚姻悲剧,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郭沫若追求自由没错,可踩着别人的痛苦往上爬就不对了。张琼华的坚守令人敬佩,可这种坚守值得吗?你觉得在感情与责任之间,该如何选择?
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
熹然说历史
2025-09-05 00:34: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