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乱,也比中国强!”谁都想不到,这句话居然出自我国倾心培养的物理天才尹希之口——他是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却在接受公费留学时,放弃国籍忘了本,那么他现在过得怎么样呢? 1983 年 12 月,尹希出生在湖南株洲。1996 年,不满 13 岁的他从北京八中少儿班出发,以 572 分的高考成绩敲开中科大少年班的大门。当年的《人民日报》都报道过这个神童,说他数学课不用做笔记,复杂的几何题解法全记在脑子里。 在中科大的五年,他年年拿奖学金,各科成绩都在 90 分以上。2001 年,17 岁的尹希带着国家的期望赴美留学,手里攥着包括哈佛大学在内多所名校的全额奖学金 offer。 哈佛的门槛没挡住这个中国少年。2006 年,他拿下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按哈佛惯例,本校博士不能留校做博士后,可尹希成了例外。他说自己的研究资金来自私人基金,不算学术近亲繁殖。 2008 年起,他在哈佛物理系从助理教授做到副教授。2013 年,30 岁的他捧回美国斯隆研究奖,还成了哈佛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那一年,他接受采访时甩出一句 “美国再乱,也比中国强”,寒了无数国人的心。 更让人失望的是 2016 年。这一年,尹希加入美国国籍。也是这一年,他斩获 2017 年科学突破奖 —— 物理学新视野奖,成了当年唯一获奖的华裔。 他在领奖台上大谈美国科研环境的自由,却对中国的培养只字不提。要知道,他留学那几年,中国还不富裕,多少科研项目因经费不足停摆,可国家给少年班的投入从未含糊。 尹希总说美国有更广阔的科研空间。他研究的弦理论、量子引力中的黑洞熵,确实需要顶尖资源支撑。但他似乎忘了,这些资源背后是美国的霸权红利。他更没提,自己能在哈佛一路晋升,“中国天才” 的标签帮了多少忙。 美国学术界就爱打造这种 “国际人才” 样板,显得自己兼容并蓄。可尹希拿着 “中国造” 的通行证进了门,转头就把 “中国制造” 的印记擦得干干净净。 2015 年 9 月,31 岁的尹希晋升哈佛正教授,刷新了华人获此职位的年龄纪录。他谦虚地说没超越中科大校友庄小威,可行动上却一步步远离故土。 有网友扒出,2004 年他还跑过马拉松,42 公里路程坚持到底。这份毅力用在了学术上,却没用到兑现 “回报祖国” 的承诺上。 如今的尹希怎么样了?2025 年的最新消息显示,他还在哈佛物理系任教。他的研究还在继续,论文照发,讲座照开。但国内的科研圈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这些年,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突飞猛进,国家研发投入在 2025 年突破 3 万亿。中科大少年班走出了更多扎根祖国的科学家,他们在合肥的实验室里搞出的成果,不比哈佛的差。 更讽刺的是,尹希口中 “压抑” 的中国科研环境,正孕育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而他赖以自豪的美国科研自由,也有看不见的枷锁。弦理论研究一旦触及国防科技,美国的 “自由” 就会变味。他现在能安心做研究,不过是因为暂时没触碰红线。 当年国家公费留学政策里,联合培养博士生都有服务期要求。虽然尹希是全奖留学,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公费生,但国家在他少年时期投入的教育资源难以量化。那些年的奖学金、特殊培养计划,可不是让他长大后贬低祖国的。 尹希的女儿已经 7 岁了,不知道他会怎么跟孩子解释自己的选择。是说中国培养了他,却不值得他回来?还是说美国的月亮真的比较圆? 中国从不缺天才,缺的是有根的天才。2025 年,中国的实验室里挤满了年轻面孔。他们不用靠否定祖国来证明自己,因为祖国的强大本身就是最好的底气。尹希或许在哈佛过得不错,但他永远失去了为祖国突破科技难关的机会。 真正的科学家,从来不需要靠踩低故土来抬高自己。尹希的故事告诉我们,天才若忘了本,再耀眼的光环也会褪色。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那些选择留在祖国的科研人员,正在书写比哈佛教授更动人的篇章。而尹希,不过成了人们谈论 “人才流失” 时偶尔提起的名字。
“美国再乱,也比中国强!”谁都想不到,这句话居然出自我国倾心培养的物理天才尹希之
康安说历史
2025-09-04 23:34:06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