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滕西远私藏两支手枪,民警让他上交,可他却说:“这两支枪,一支是粟裕大将给我的,一支是开国中将给我的,你们要哪支?”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6年的秋天,在山东莱芜的一户农家小院里,民警例行敲门收缴枪支,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一次工作,可那天,当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把家里珍藏的两支手枪拿出来时,屋里的空气突然凝固。 老人语气平静,说这两支枪一支是粟裕大将奖给他的,一支是开国中将颁给他的,民警一时没法处理,事情被层层上报,最终成了全国枪支管控行动中一个特别的案例。 这两支枪并不是普通的旧武器,而是滕西远一生的见证,他出生在山东莱芜的一个穷苦家庭,父母早逝,兄弟几个靠乞讨度日,少年时,他个头瘦小,却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参与抗战。 因为年纪小,最初只能传送情报,往往要在敌人眼皮底下穿梭,那时候,他背着小布袋,装着纸条和口信,假装是个要饭的孩子,等到信息安全送到八路军手里,他才松口气。 1940年夏天,日军在山东一带频繁扫荡,一次战斗里,他随部队攻打杨家横的据点,战斗中他观察到敌人防线的漏洞,果断掏出手榴弹,连投数枚后冲上去开火,击毙了日军军官。 正是这一行动打乱了敌人节奏,部队才得以推进,战后,他被授予一等功,那时他年仅十五岁,却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气。 司令员廖荣标把自己佩戴的驳壳枪送给了他,这成了他手里第一支有着特殊意义的武器,也标志着他从一个被同情的娃娃兵,真正成长为战士。 抗日战争结束后,他所在的部队被编入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他又一次站在前线,1947年,在南麻战场,他带领队伍执行侦察任务,途中遇到人数远超自己的国民党部队。 情况紧急,他临机想出办法,让通讯兵散开高喊制造假象,自己则站在制高点上举枪威慑,敌人误以为大部队已经包围,竟然慌乱投降。 战斗胜利后,滕西远再次立功,粟裕大将亲自为他颁发一等功勋章,并奖励一支崭新的驳壳枪,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二支宝枪,也让他被称为孤胆英雄。 战争没有因为胜利而结束,抗美援朝爆发,他又一次走上战场,一次行动中,美军坦克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作为连长,他主动要求执行爆破任务,夜里拖着炸药包悄悄接近坦克,把炸药安在履带上,引信点燃后拼命冲开,随着巨响,坦克被炸毁,他也在爆炸中负伤,眉角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黑色疤痕。 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再到朝鲜战场,滕西远负伤五次,先后获得多次功勋,他的名字在部队里被记住,而他本人却始终低调。 1963年,他转业回到老家莱芜,他没选择享清福,而是扎进公交、园林、住建这些普通单位,默默做一名服务群众的干部。 脱下军装,他依旧保持着军人的风骨,只是把枪放在木盒里收好,偶尔拿出来擦拭,像是抚摸一位老战友,对他来说,这两支枪不仅是武器,更是荣誉的象征,是青春、血汗和奉献的凝结。 到了1996年,全国范围的禁枪行动开始,莱芜当地也在严格执行,有人举报滕西远家里藏有枪支,民警很快上门,面对收缴要求,他拿出两支驳壳枪,还有一张早年部队颁发的持枪证。 那是一张已经泛黄的纸,上面写明他有合法持枪的资格,民警一边执行任务,一边被眼前这段历史震撼,他们意识到,眼前的老人并非普通百姓,而是一位真正的功勋战士。 上报之后,最终的决定是收走撞针和子弹,去掉武器功能,把枪身还给他保存,这样既符合国家法律,也体现了对一位老兵的敬意。 这两支枪留在他家里,已经失去了杀伤力,却有了更厚重的意义,它们是滕西远个人战功的见证,也是当地抗战老兵精神的寄托。 村里人知道后,谈起他时都带着尊敬,那两支枪让人们明白,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背后是无数像滕西远这样的战士付出的生命与热血。 这件事在当地流传多年,人们常说,那两支枪不仅属于滕西远个人,也属于那个年代的所有战士,它们提醒着后人要记住历史,不忘付出,和平年代,不需要再开火,但那份精神不能丢。 正如滕西远一生的轨迹,他从一个乞讨的孤儿成长为一名战斗英雄,最后又回到百姓中默默无闻地生活,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人,荣誉不一定要被张扬,真正的英雄是能在不同角色里都尽全力的人。 这两支枪承载的不是特权,而是一代人用生命拼出来的荣光,最终,国家选择让它们留在老人身边,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让历史在现实中有一个具体的承载。 今天回头看,那一刻不仅仅是一次收枪行动,更是制度和历史的交汇,正因为有这样的平衡,我们才能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同时,也把英雄的记忆留给后人。 信源:大众日报——寻访山东抗战老兵①|百岁抗战老兵“双枪滕黑子”:被粟裕称赞的“孤胆英雄”
1996年,滕西远私藏两支手枪,民警让他上交,可他却说:“这两支枪,一支是粟裕大
如梦菲记
2025-09-04 11:35: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