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杨育才推开白虎团会议室的大门,房间灯火通明,70多个南朝鲜军官正在开

熹然说历史 2025-09-03 23:32:57

抗美援朝时,杨育才推开白虎团会议室的大门,房间灯火通明,70多个南朝鲜军官正在开会,杨育才的美式冲锋枪响起来。 杨育才,1926年生于陕西勉县定军山镇杨家山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杨育才很快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侦察排的副排长,因机智勇敢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作”飞毛腿”“大力士”“小诸葛”。这个从陕西山区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在朝鲜战场上即将创造一个军事奇迹。 要说清楚这次奇袭的意义,得先了解一下对手。南朝鲜首都师第1团是南朝鲜李承晚集团的精锐部队,全团全美式装备,装备精良,兵员充分,作战强悍。该师是一九四六年一月南朝鲜首批组建的八个团之一,享有”国防军主力”的美名,是”首都师”的”王牌团”。在”三八线”以北的襄阳守备战中,一战成名,韩国总统李承晚亲授”虎头旗”,从此得名”白虎团”。这支部队可不是吃素的,在朝鲜战争期间跟随首都师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即将签署,但李承晚却公开破坏协议,拒绝接受停战。为了让这个狂妄的家伙老老实实认输,志愿军决定给他一个狠狠的教训。经志愿军领导和朝鲜人民军领导共同研究决定,在金城前线发动一次强大的夏季反击战。在发起总攻的同时,派一支小部队插入敌后,用化装奇袭的手段,歼灭李承晚军的”精锐师团”——首都师第1团(号称”白虎团”)团部。 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杨育才的肩膀上。他要带着12名战士,深入敌后,直接端掉白虎团的老窝。这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但杨育才接下了这个任务。 7月14日凌晨,在志愿军与白虎团作战部队作战的同时,志愿军607团侦察连12名战士在共产党员杨育才的率领下,全部身着南朝鲜军制服,秘密向白虎团团部二青洞渗透。这次行动代号”化袭”,意思就是化装袭击。 行动开始后,小分队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在距离目标还有几公里时,突然发现队伍里多了一个人。原来他是一名南朝鲜士兵,落单后发现身着同样军装的化袭班,把化袭班当成了自己的部队,于是一路跟着化袭班往南跑。杨育才灵机一动,让翻译详细询问了”白虎团”团部作战室、电台和警卫排所在位置,又询问了”白虎团”当晚的口令。这个意外收获成了关键信息。 接下来的渗透过程更像是在走钢丝。有了口令,小分队顺利通过了敌人的几道警戒线。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到达白虎团团部附近时,杨育才发现敌驻地前停着30多辆汽车,来往人员混乱,与战前所获得的敌情有些不同(战后才知道是伪机甲团团长率领部分部队前来支援”白虎团”部的)。 面对突发状况,杨育才当机立断调整战术。化袭班迅速变更了部署,第一组歼灭敌人警卫排,保障其他组的袭击;第二组歼敌炮兵指挥部;第三组负责打”白虎团”部作战室;第四组负责歼灭混乱之敌,炸毁汽车,并支援第二三组战斗。 14日凌晨2点40分左右,化袭班进入二青洞地区一处山谷中。有了通行口令,化袭班很快通过敌人几道哨卡,抵达”白虎团”团部所在的沟口,找到了”白虎团”团部。 决战时刻到了。杨育才轻轻推开那扇改变历史的门,房间里灯火通明,70多名南朝鲜军官正在开会。这些军官做梦也没想到,志愿军的小分队能够穿越重重防线直达这里。 2点43分,第一组向敌警卫排突然开火,顿时歼敌大部。第二第三组则趁敌人混乱时,向”白虎团”作战室、炮兵指挥部与逃跑之敌冲击,第三组以果敢的动作,堵住了作战室门口。战士包月禄眼疾手快,迅速投入一枚手榴弹,爆炸后冲入室内。杨育才的美式冲锋枪响了起来,14支冲锋枪形成密集火力网,会议室瞬间变成了修罗场。 战斗打响仅仅一个小时,战士们就把二青洞搅得天翻地覆。白虎团团部警卫部队乱作一团,纷纷逃命,坦克、装甲车、汽车成了二青洞防线的摆设。战后统计,12名战士在一个小时内消灭了包括白虎团团部200多名敌人,而自己却无一伤亡。 在战斗即将结束时,杨育才发现桌上插着一面印有虎头的旗帜,他们拔下旗子,扔掉旗杆,把它带回部队。这面旗就是李承晚亲自授予的”优胜”虎头旗,如今还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这次奇袭的成功彻底打乱了白虎团的指挥体系。失去指挥的白虎团在志愿军大部队的围攻下很快溃败,这个李承晚引以为傲的王牌军团从此在朝鲜战场上消失了。 奇袭白虎团不只是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更是志愿军智勇双全的典型代表。杨育才带领化袭班,在穿插营的协助下,在2小时40分内穿插前进9公里,毙伤54人,俘虏16人,化袭班无一伤亡,开创了志愿军特种作战史上的先河,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最经典的小分队奇袭作战战例。 战后,侦察班立集体特等功;杨育才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1999年5月26日,杨育才在北京病逝。英雄已去,但奇袭”白虎团”的故事,今天仍在部队传扬。

0 阅读:13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