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赓来宋庆龄家吃饭,饭吃到一半儿,有几位女性前来拜访,陈赓羞红了脸,饭也不吃了,筷子也不动了,宴席一结束就去上厕所。陈赓抗美援朝回来后,宋庆龄再次宴请陈赓,第一句话便是“听说你上次来我这吃饭,没吃饱。”
1952年初春,从朝鲜战场归来的陈赓将军刚刚洗去征尘,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宋庆龄亲自写信,邀请他和夫人王根英到上海的公馆做客。这位59岁的"国母"在信中写得很诚恳,说是要为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接风洗尘。 到了约定的日子,陈赓夫妇如约而至。宋庆龄亲自在门口迎接,看到这位从炮火中归来的学生,她的眼中满含着慈爱和欣慰。三年不见,陈赓的脸上多了几分沧桑,但那股子精气神依然十足。 刚一见面,宋庆龄就拉着陈赓的手,第一句话就让在场的人都笑了:"听说你上次来我这吃饭,没吃饱。"这话说得轻松,但陈赓的脸瞬间就红了。他没想到师母竟然还记着这件事,而且说得这么直接。王根英在一旁偷偷笑着,她当然知道丈夫那次拜访有多紧张。 "师母,您还记着这事呢。"陈赓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在长辈面前做错了事一样,明明自己已经是威震朝鲜战场的名将,但在宋庆龄面前,依然是那个需要关怀的后辈。 这一次,陈赓明显放松了许多。虽然还是保持着对师母的敬重,但再也没有了三年前那种手足无措的紧张感。他详细地向宋庆龄汇报着战场上的见闻,讲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表现。宋庆龄听得入神,不时点头称赞,眼中满是骄傲。 宴席结束后,陈赓回到家中,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师母的那句"没吃饱"不仅仅是一句玩笑话,更是一种深深的关怀和理解。他开始精心准备一份特殊的礼物——几十枚在朝鲜战场上获得的各种纪念章。这些纪念章见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辉煌战绩,也承载着陈赓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在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刚刚迎来解放,街头巷尾还弥漫着硝烟散去后的新鲜空气。陈毅的第三野战军按照毛主席"文打不武打"的指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文明方式接管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 清晨时分,上海的老百姓推开大门,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永生难忘:街道两旁整整齐齐地躺着无数解放军战士,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们为了不打扰百姓,宁可席地而眠也不进民房。《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被严格执行着,其中明确规定不住民房店铺,不准打扰戏院及一切娱乐场所。 但是人总不能一直睡大街,战士们经过连日的战斗早已疲惫不堪,急需找个地方好好休整。陈毅的安排很实际:先动员一些空置的公馆大宅给战士们暂时住下,等局面稳定了再另想办法。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负责后勤安排的两名战士在莫里哀路发现了一处看起来很气派的大宅子。按照惯例,他们上前敲门询问情况。门房听明来意后,脸色一沉,冷冷地回了一句:"这里不能住!" 两名年轻战士哪里受过这种气,当即就不乐意了。他们觉得这门房态度有问题,于是便据理力争起来。争吵声越来越大,惊动了楼上的主人。 不一会儿,楼梯上传来脚步声,一位气质优雅的中年女士缓缓走下楼来。她看了看门外的两名战士,语气平静但带着不容质疑的威严说道:"我是宋庆龄,这里是我的公馆!" 这话如同晴天霹雳,两名战士瞬间傻了眼。宋庆龄的大名在军中如雷贯耳,这位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对共产党的支持人人皆知。他们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连道歉都顾不上说,撒腿就往回跑。 陈毅正在指挥部里忙得焦头烂额,突然看到两名战士慌慌张张地冲进来。听完汇报,这位素来沉稳的将军差点跳起来:"我说你们两位老哥,上海这么大,你们偏偏跑到孙夫人那里干什么……就是把我陈毅的办公室腾出来,也不能去动员她……" 陈毅的着急不是没有道理的。宋庆龄在他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她是国母,更因为她这些年来对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宋庆龄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正义一边,多年来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保护爱国人士,多次从世界各地筹集物资捐往延安。连白求恩这样的国际友人,都是她介绍到延安的。 "道歉了没有?"陈毅急切地问道。 两名战士这才意识到,自己光顾着跑回来报告,竟然忘了最基本的礼貌。他们支支吾吾地摇头,陈毅更是急得在屋里来回踱步。 这时候,陈毅突然想起了一个人——陈赓。在整个军中,要说和宋庆龄关系最深厚的,非陈赓莫属。陈毅赶紧派人把陈赓请来。没想到陈赓听说要去见宋庆龄,脸上却露出了为难的表情:"孙夫人对我很关心不假,但我一去,她肯定要问我带多少兵,我怎么说?我来上海好几天了,没敢去见她,怕的就是这个。" 陈毅一听就明白了,陈赓这是心里有顾虑,觉得自己辜负了师母的期望。虽然陈赓此时已经是第4兵团总司令,手下兵力在同级将领中也不算少,但离真正的大军团作战还有差距。 "你就说带了20多万兵嘛!"陈毅急中生智地出了个主意。 陈赓苦笑着摇头:"那不是吹牛皮了吗?"
远见
52年请陈赓,王根英?小编真牛
用户10xxx21
根英大姐在抗日战争中就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