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仁爱礁、黄岩岛争端困局,或将迎来彻底解决。就在今天,两艘国产最大“造岛神器”,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了。 2025年8月26日,江苏启东中远海运船务的码头边,两艘银灰色的“钢铁巨鲸”,正缓缓滑入长江口。央视新闻的直播镜头里,能清晰看到船身侧面“通浚”和“浚广”大字。 这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首次公开亮相,并且当天人民日报的报道里,还藏着一组让人咋舌的数据: 90分钟能挖泥35000立方米,要是把这些泥沙堆成1米高、10米宽的土墙,能从启东一直铺到上海外滩,一天下来就能“种”出一个,面积相当于12个标准足球场的人工岛。 负责研发的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透露,为了适应南海的复杂海况,这两艘船的挖泥耙齿用的是特种耐磨钢,硬度是普通钢材的3倍,就算遇上海底的礁石也能“啃得动”。 船底的稳定系统更是花了两年攻关,能在8级台风的浪涌里,保持船体偏移不超过1米。 要知道,南海每年6到10月是台风季,早年咱们用小型挖泥船在南沙作业时,遇上台风就得停工躲浪,有时候一个月只能干半个月的活,现在有了这两艘船,全年有效作业时间能比以前多40%。 更关键的是,这两艘船打破了荷兰的技术垄断。早年间,世界上能造万吨级以上耙吸挖泥船的,只有荷兰一家。 他们的“彩虹号”挖泥船,一小时最多挖2万立方米,还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2016年咱们想从荷兰买一艘二手船,对方不仅要价3亿美元,还附加了“不能用于南海岛礁建设”的条款。 这下彻底把咱们逼上了自主研发的路,中交集团联合哈工程大学、上海材料研究所,前后投入28亿元研发资金,200多名科研人员蹲在船厂3年,光耐磨耙齿就测试了17种材料,终于在2022年造出首艘原型船。 这次下水的“通浚”号,更是在原型船基础上,升级了智能控制系统,驾驶室里的显示屏能实时显示海底泥沙浓度、挖泥深度,误差能控制在30厘米以内,比荷兰的设备精度还高15%。 说这些技术细节,其实都是为了南海那片海。老渔民都记得,2012年黄岩岛事件时,咱们的海警船要从海南文昌出发,开30多个小时才能到黄岩岛,中途得靠补给船送淡水和食物。 那时候岛上连个避风的码头都没有,渔民遇上大风大浪,只能在黄岩岛的潟湖里临时躲着,连个遮雨的棚子都没有。 后来咱们用中小型挖泥船在南沙填了几个岛,比如永暑礁、渚碧礁,才慢慢有了港口和机场,但当时的效率有多低? 就拿永暑礁来说,2014年填海时,用的是“天鲸号”挖泥船,一小时挖1万立方米,填出1.3平方公里的陆地用了8个月。 现在有了“通浚”,要是往黄岩岛调一艘,按每天8小时作业算,一个月就能填出0.5平方公里的陆地,够建一个小型港口和直升机停机坪。 到时候海警船不用再从海南长途奔袭,渔民也能在岛上的补给站加柴油、买淡水,守着家门口的渔场更安心。 再说说仁爱礁的事。这些年菲律宾一直把那艘破旧的“马德雷山号”登陆舰停在仁爱礁,时不时派小船送点物资,想赖着不走。 以前咱们想在仁爱礁周边建点设施,一是没大挖泥船,二是担心填海速度慢,容易被对方干扰。 现在不一样了,“通浚”的航速能到14节,从湛江港开到仁爱礁只要20小时,要是真要在仁爱礁周边填个护礁平台,两艘船一起上,半个月就能成型。 平台上装个雷达站,能覆盖周边200海里的范围,再停几艘高速巡逻艇,不管是菲律宾的小船还是其他国家的侦察机,都能第一时间发现。 而且这两艘船还带了“移动补给”功能,船上的淡水净化设备一天能造50吨淡水,足够200人用,就算在海上作业一个月,也不用靠其他船补给,灵活性比以前强太多。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大的船,会不会破坏南海的生态? 其实研发时早就考虑到了,船底装了泥沙过滤系统,挖上来的泥沙会先经过三层过滤,把大于5毫米的碎石和珊瑚碎片筛出来,再把细沙喷到填海区域,避免破坏周边的珊瑚礁。 船上还装了水质监测仪,实时检测海水的酸碱度和透明度,一旦超过标准就自动停工。 去年在西沙永兴岛附近试作业时,海洋环保部门监测发现,填海区域周边的珊瑚存活率,还保持在85%以上,比国际上的环保标准还高。 现在这两艘船刚下水,下一步要先去长江口,进行为期3个月的试作业,测试在淡水和海水交汇的复杂水域里的性能,等明年初调试完成,就会正式部署到南海。 有老海警说,以前在南沙巡逻,看着周边国家一点点蚕食岛礁,心里急却没辙,现在看着这两艘“造岛神器”,终于觉得腰杆更硬了。 不是咱们想挑事,是手里有了家伙,才能更好地守住祖宗传下来的海疆。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越南在南海偷偷造岛,难道我们不清楚吗,答案是很清楚。越南和菲律宾造岛的性质不
【8评论】【8点赞】
李伯球、
先试疏通一下台湾海峡的航道吧!
用户27xxx95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