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把“中国也该上桌裁军”丢给媒体,像往静水里扔了块石头——动静不小,但涟漪多半是给国内政治看的。 北京这边一句“不合理、不现实”,把话门关得干脆。 关得干脆,是因为这事儿根本不是“坐下来谈不谈”的问题,而是谈判对象、能力量级、责任顺序全都对不齐。 先看“动机”。华盛顿的算盘并不隐晦:在《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明年到期、俄方又早就“暂停履约”的时间线逼近之际,把中国拉进来,等于把美俄的减核作业外包,顺带给自己的核现代化争取喘息。 特朗普在白宫高调重提“三边控核”,一方面是为对俄对朝的谈判造势,另一方面是给国内交代“我在管核风险”。但这不是中国的账。 谁库存最大,谁先减;谁把条约快弄废了,谁先补洞。这叫顺序。 再看“量级”。把三家放一张桌子谈“对等减核”,前提是三家量级接近。 现实是:中国的核弹头约600枚,还在最低可靠威慑的轨道上爬坡;美俄的家底是成千上万、部署与待部署加在一起是一个数量级的差。 拿小仓库去跟两座军火山谈“均等裁减”,是逻辑硬伤。 北京这次直接点破:“中美核力量根本不在一个量级”。这不是推辞,是事实。 再看“政策”。中国从1964年起就把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FU)写进国家承诺,并承诺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无条件“不使用、不以核相威胁”。 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所必需的最低水平”,不是拿来搞挥舞与恫吓的。 你可以不同意这个理念,但请先承认它跟华盛顿、莫斯科的核战备哲学不是一套范式。 谈判的出发点不同,怎么可能在第一回合就谈“按比例削”?这也是“不现实”的现实。 有人会反驳:可是你们近年在扩充。对,中国的核力量在补课,但速度和方向有迹可循:可靠二次打击、常规与核的“把门分家”、有限透明度的提高——它更像把“威慑缺口”补齐,而不是把“压倒性优势”做大。 SIPRI的年鉴已经把数字摊开了:近年净增的确明显,但仍远低于美俄现有体量。把“补课”与“竞赛”偷换,是叙事,不是事实。 真正该被问责的是“责任”。NPT早就写明:核国家负有尽早停止军备竞赛、推进裁军的义务。 可十多年下来,能够一锤定音减到条约线以下的,只有美俄——而且还在反复横跳:一边现代化,一边“暂停”,一边喊控核,一边拉别人入局。 你把条约当阀门,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回头又指着旁观者说“你也来扛水桶”,这不是军控,是甩锅。北京的回绝,指向的正是这点:先把你们两家的仓库清到规则线内,再谈规则升级。 还有一个经常被故意忽略的门槛:可验证性与等价交换。美俄几十年磨合出来的“查、看、算”那套检验机制,是在对等规模、对等经验下打磨出来的。 你要把第三方硬拉进来,就得回答三个问题:检查权怎么设计不越界?机密边界怎么划不失衡? 换取的安全收益,是否足以抵消透明的代价?这不是一句“来,我们一起谈”能解决的工程学。 架构不匹配,机制必然失真。(这恰恰是北京为何更乐于在“五常框架”里推进相互不首先使用、危机热线、导弹通报等“软对齐”的原因——它能降风险,却不动根基。) 所以,“不合理”在逻辑,“不现实”在工程。北京并没有拒绝军控本身——相反,态度很清楚:支持核裁军的大方向,但反对把“双重标准”伪装成“多边进步”。 当下最务实的路线也很清楚: 美俄把部署数稳在New START的门槛下,停止玩“暂停—恢复”的文字游戏; 并行推进“危机管理小协议”,比如预警通报、海空相遇规则升级、导弹试射窗口互信; 在“五常”内部探索**“相互不首先使用”政治承诺**的可行文本,把“用不着核”这根红线先拉直。 这些,才是能在明年之前真正降低核风险的实事,而不是一纸“三边大新闻”。 军控不是舞台,是账本。 谁家库存多、谁先减;谁把条约撕出洞、谁先缝。等美俄把该尽的“特别责任”履到位了,中国再谈“如何贡献更多”——不迟。 现在拿“拉中入局”当挡箭牌,只会把真正该做的减核工作,继续往新闻标题里塞。北京这次的回答,不漂亮,但有用。 参考资料 《外交部:要求中方加入中美俄三边核裁军谈判既不合理也不现实——新华网》
特朗普把“中国也该上桌裁军”丢给媒体,像往静水里扔了块石头——动静不小,但涟漪多
秋恒看军事
2025-08-28 20:27:54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