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时候我就说过,某品牌的营销模式正在寻求转型,但可预见地不会太成功。
最近一系列的负面舆情爆发,都是佐证。
涉及性别议题的“不被定义”,被网友嘲讽装嫩的“XX感”,这些你总不能说是友商在害你吧?品牌难免在转型期自己绊住自己的脚,但这种频率和强度,实在需要内部好好反思。
从外部看客的视角,要知道为什么某品牌的营销转型不成功,就要先搞清楚为什么他们要转型。
由于经济文化各种因素叠加的原因,我们正处于宏大叙事破产后的叙事空洞期,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患上了一种空心病,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
所以你会发现有的人选择了躺平——因为不躺平也不会有更多的机会,有的人选择了个人享乐主义——房地产式微,但演唱会、盲盒经济却蒸蒸日上。
不管以后主流叙事走向何方,从前传统的那套总之是不大可能行得通了。
所以他们必须改革,必须抛弃之前绑定宏大叙事的手法,也必须舍弃之前的个人悲情英雄主义叙事。
所以你会发现他们也穿上了年轻化的衣服,开始搞直播、抽奖、造梗。他们太想像小米一样贴近消费者了。虽然他们看不懂小米是怎么做的,不理解小米是出于什么出发点这么做的,但他们知道小米把这条路跑通了,所以他们也想跟在后面走。
但问题是,小米是自身文化价值观对外输出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企业,所谓高管直播、拍短视频,都是这种高度凝练统一的价值观的切片而已。
也就是说,人家天生就是这样。人设可以伪装一时,但你装不了一辈子。
更何况你品牌先天气质、价值观、文化就和这条路完全不同。这里不是贬义,仅仅是不同。
而强行扭曲出来的背离企业自身文化的输出方式,总会在那么某个瞬间暴露出来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己本身文化导向没啥问题,但既然现在大家爱看这一套,那我们就学着糊弄一下算了。
企业的存在和衍生都有一种复杂的惯性,你不能指望一家老企业能随意对自身价值观动刀子,除非对管理层伤筋动骨。
但不管怎么说,主动求变都是值得认可的。时代在经历复杂、沉重且快速的变革,企业跟不上就会被淘汰。
只是最终是你战胜了时代的变化,还是时代的变化抛弃了你,就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