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说:“批评是无用的,它激起抵触,让人急于辩白;指责是危险的,它伤害自尊,甚至让人萌生恨意。” 在人际交往与成长的历程中,批评常常不期而至。 然而,批评很多时候就像一阵逆风,不仅无法推动船只前行,反而使其停滞。 正如卡耐基所说:“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会招致愤恨。”当一个人遭受批评时,内心的抵触情绪就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一触即发。 这就好比古代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 邹忌以自身经历巧妙地向齐王进谏,他没有直接批评齐王的过失,而是通过讲述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时,妻、妾、客因不同原因都夸赞自己比徐公美,进而类比齐王受蒙蔽的情况。 如果邹忌一开始就批评齐王被蒙蔽,齐王可能会心生抵触,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 但邹忌这种委婉的方式,却让齐王欣然接受并积极改正。 这充分说明,直接的批评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容易激起对方的抗拒心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在企业管理中,过度的批评式管理往往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据一项针对500家企业的调查发现,那些经常对员工进行批评的企业,员工的离职率比采取积极激励管理方式的企业高出30%。 这就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员工的热情之火,让他们在批评的压力下,更多地想着如何为自己辩白,而非改进工作。 指责相较于批评,犹如一把锋利的剑,其危险性更加昭然若揭。 指责往往带着攻击性的锋芒,直刺他人的自尊。 每个人的自尊都是内心深处最柔软且需要精心呵护的部分,就像纪伯伦所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而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恶毒的字眼,就是指责。”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因指责而产生裂痕的例子。 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焦仲卿的母亲总是指责刘兰芝,认为她没有尽到儿媳的责任,各种挑剔和不满。 这种指责严重伤害了刘兰芝的自尊,让她在这个家庭中感到无比压抑和痛苦。 最终,两人被迫分离,酿成了悲剧。这深刻地反映出指责对家庭关系的巨大破坏作用,它就像一颗毒瘤,在家庭的肌体上慢慢侵蚀,直至关系崩塌。 在社会交往中同样如此,一个人如果总是被指责,自尊被践踏,那么他对指责者的恨意可能会像野草一样疯长。 据社会学家研究,长期处于被指责环境中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会显著下降,并且容易产生反社会情绪。 既然批评和指责都存在诸多弊端,那积极的沟通就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积极的沟通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石之上的,它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人际关系的心田。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非常善于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他人思考,而不是批评指责。 他总是以提问的方式,让对方自己发现问题,这种充满智慧的沟通方式,既尊重了对方的思考能力,又能让对方欣然接受并主动寻求改变。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方式。 与其批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不如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我们可以说:“宝贝,这次考试成绩可能不太理想,但是我们可以一起看看哪些地方还可以提高,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这样的沟通方式既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引导孩子去思考如何改进。 在团队合作中也是如此,当同事出现问题时,可以说:“我觉得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做这件事,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你觉得呢?”这种积极的沟通能够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团队的发展。 批评往往是无用的,它只会激起抵触情绪;指责更是危险的,会伤害他人自尊并引发恨意。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家庭、工作还是社交关系中,我们都应该避免批评和指责,而是采用积极的沟通方式。 通过尊重和理解他人,以温和正面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名人名言的智慧和哲理故事的启示,我们能够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发展。 卡耐基幸福女人的忠告 写给女人的一生幸福忠告
难道中间这个手提包修炼成人了?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