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朱元璋悄悄摸进御史韩宜可的家。一推门,就看到穿着补丁棉袄的孩子,家徒四壁。朱元璋暴怒,一把揪住韩宜可衣领:“你装穷给谁看?钱藏哪儿了?”韩宜可递过铁锹:“皇上要挖哪儿,臣现在带路。” 朱元璋的手还攥着韩宜可的衣领,指节因为用力泛着白。他扫了眼递到跟前的铁锹——木柄磨得发亮,边缘还掉了块木碴,倒像是日日拿在手里用的。再往屋里瞧,土炕上铺着打了三层补丁的褥子,炕沿边堆着半筐冻得发硬的红薯,方才那穿补丁棉袄的孩子缩在炕角,手里攥着根没削皮的萝卜,正睁着黑黢黢的眼瞅他,倒没半点怕生的怯。 “朕给你的俸禄,够你一家子嚼用了。”朱元璋松了手,却没接铁锹,声音沉得像要掉冰碴,“前几日查胡惟庸党羽,多少官员家里搜出金银成箱,你倒好,蹲在这破屋里演戏?”韩宜可直了直腰,棉袄后颈磨出个洞,露出里头灰扑扑的棉絮。“皇上给的俸禄,臣分了些给老家遭了灾的族人。”他声音不高,却没打颤,“剩下的够买粮,不用藏钱。” 这话倒让朱元璋愣了愣。他自小在濠州的泥里滚大,见多了官老爷把“清廉”挂嘴边,转身就往腰包里塞银子。当年在郭子兴麾下时,有个小官拿半袋糙米当“孝敬”,转脸就听说他家里囤着两缸香油。可眼前这韩宜可,去年弹劾胡惟庸私纳小妾时,敢当着满朝文武拍桌子,这会儿站在漏风的屋里,眼神倒比那会儿还直。 孩子突然“哇”地哭了,攥着萝卜往韩宜可怀里钻。韩宜可慌忙蹲下身哄,手指蹭过孩子冻裂的脸颊,动作柔得不像个朝堂上敢呛言的御史。朱元璋瞅着那孩子冻得通红的耳朵,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地主家放牛,大冬天没鞋穿,脚趾冻得流脓,娘也是这么用粗粝的手给自个儿搓脚。心口那股火莫名就熄了,倒添了点发闷的酸。 “铁锹给朕。”朱元璋没头没脑说了句。韩宜可一愣,把铁锹递过去。只见朱元璋拎着铁锹往院子里走,挨着墙角挖了两锹——土是实的,没见着陶罐的影子。又往灶台边刨了刨,除了些炉灰就是硬土块。韩宜可站在门口瞧着,倒也不慌,只喊媳妇:“给皇上倒碗热水。”他媳妇从里屋出来,粗布衣裳洗得发白,端着个豁口的粗瓷碗,手背上还有没擦干净的面灰。 朱元璋扔了铁锹,看着那碗飘着热气的水,突然笑了。不是朝堂上对着大臣的冷笑,是带着点糙气的笑:“你这官当的,倒比朕当年当和尚还清苦。”韩宜可媳妇把水递过来,小声说:“不苦,老爷说当官就得干净,不然对不住皇上给的印。”孩子这会儿不哭了,举着萝卜往朱元璋跟前凑:“爷爷吃?甜。” 那天朱元璋没在韩宜可家多待,临走时从怀里摸出个小布包,塞给韩宜可媳妇:“给孩子做件新棉袄。”韩宜可要推辞,被朱元璋瞪了一眼:“拿着!朕赏的,不是你贪的。”出门时,风卷着雪粒子打在脸上,朱元璋回头看了眼那间矮屋,窗纸破了个洞,能瞧见韩宜可正蹲在炕边教孩子认字,手指在粗麻纸上划得认真。 后来胡惟庸案查得更紧,朝堂上人人自危,连带着给官员发俸禄都多了层心眼。有回户部尚书跟朱元璋念叨,说韩宜可领俸禄时总少领两斗米,问是不是账算错了。朱元璋叼着根草棍没说话,半晌才道:“他是想让老家的族人多喝口粥。”转头就让人往韩宜可老家送了两车救济粮,没让韩宜可知道。 有人说韩宜可傻,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守着“清廉”两个字遭罪。可洪武十五年那年,南京城里闹瘟疫,韩宜可带着药铺的人挨家挨户送药,自个儿染了病,倒在街边时,围过来的全是老百姓——有给送姜汤的,有拿厚被子给他盖的,比当年胡惟庸出殡时冷清的街道热闹多了。朱元璋听说他病了,让人抬进宫瞧,太医诊脉时说:“大人是劳累过度,心脉倒干净得很。” 朱元璋坐在床边瞅着昏睡的韩宜可,见他袖口磨烂了,露出手腕上几道旧疤——还是当年弹劾蓝玉时,被蓝玉的家奴推搡着撞在石阶上磕的。他突然想起那年在韩宜可家挖银子的事,忍不住骂了句:“犟驴。”却让人把自己穿旧的棉袄拆了,给韩宜可做了件贴身的棉背心。 这世上的官,有的把俸禄当家业攒着,有的把百姓当家业护着。韩宜可没藏过银子,却把人心攒下了——后来朱元璋立“贪官剥皮实草”的规矩时,特意让人把韩宜可的名字刻在清官碑上,碑石打磨得光亮,倒比那些藏在地下的金银,存得更久。 参考书籍:《明史·韩宜可传》《明太祖实录》
1369年,71岁朱升,向朱元璋辞行:“陛下,老臣要回家祭祖。”朱元璋欣然同意,
【5评论】【16点赞】
用户11xxx41
应该有个像样的住处,积攒的俸禄用不着了,可以给生活困苦的乡亲们。这清官当的感觉有些过了[捂脸哭]
用户15xxx59
朱元璋亲自动手去大臣家院里挖宝?
情何以堪 回复 08-27 23:29
这厮精力无限,估计干的出来
卡心 回复 08-28 00:00
他干得出来
以后再说
猪剥皮不是个东西,把自己的后代照顾得圈养
东哥在三峡
这清官当得过火了!
用户88xxx67
还红薯!
用户10xxx47 回复 08-28 01:02
你就当穿帮镜头看吧,那时候应该还没引进种植,理论上美洲还没被发现。
无名
小编就是韩宜可家的犟驴转世,想起往事历历在目用AI娓娓道来,诉说万流量五块钱自媒体的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