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这本事,能顶一个师!”2007年,年仅6岁的女孩潘晶,凭借一项特殊技能,成为特种部队中“最小”的军官,让人惊掉下巴。 说起来,潘晶这特殊本事,不是天生就被捧着当“神童”的。她小时候跟别的孩子没两样,爱跑爱闹,唯一不同的是,耳朵特别“尖”。 父母的小饭店开在巷口,每天人来人往,潘晶3岁时就能坐在柜台后,光听脚步声就知道是熟客张大爷来买包子,还是收废品的李叔路过——张大爷的鞋跟断了一只,走路总拖着点声响;李叔的三轮车链条松了,老远就能听见“哗啦哗啦”的动静。 有次饭店煤气罐的阀门有点漏气,父母都没察觉,潘晶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角说“有滋滋的声音,不好听”。 妈妈一开始没当回事,架不住孩子反复说,凑近一看,果然是阀门没拧紧,赶紧关了,后怕了好几天。从那以后,父母才慢慢发现,女儿的听力跟常人不一样,能捕捉到很多细微到忽略的声音。 2007年春天,当地驻军的特种部队在附近山区搞野外训练,正好要借饭店的院子临时歇脚。 战士们训练回来,围着桌子吃饭,聊起当天的演练——他们模拟“敌后侦察”,要找隐藏在山林里的“目标点”,可因为风大,监听设备受了干扰,半天没定位准,耽误了不少时间。 这话被在旁边写作业的潘晶听见了,她抬起头,小声跟带队的王队长说:“叔叔,山里的风里,是不是有‘咚咚’的声音?不是石头滚的那种。” 王队长愣了一下,这孩子说的“咚咚声”,其实是他们埋在目标点附近的信号器发出的低频震动声,这种声音受风速影响小,却因为频率太低,连专业监听设备都得贴地才能勉强捕捉到,一个6岁孩子怎么能听见? 王队长没当真,只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可第二天演练,他想起潘晶的话,特意让战士带着她去了山脚。 潘晶站在山坡下,闭着眼睛听了一会儿,指着西边的一片松树林说:“在那边,声音是从地下传上来的,一下一下的。”战士们跑过去挖,还真在松树下挖到了信号器,位置跟潘晶指的分毫不差。 这下王队长真服了,赶紧把这事上报给部队。没过几天,部队专门派了专业人员来测试潘晶的听力。 他们蒙住潘晶的眼睛,在不同距离敲响不同材质的东西——铜铃、铁皮、石头,她都能准确说出距离和材质;甚至让战士在百米外轻踩不同的地面,她也能分辨出是踩在草地上还是石板上。 最绝的是,战士们拿出三种不同型号的手枪,在远处射击,潘晶听完就说:“第一个声音脆,第二个沉,第三个有点闷。”而这正好对应了手枪口径的大小差异,连老侦察兵都得听好几遍才能分清。 部队领导知道后,特别重视。考虑到潘晶年纪太小,不能正式入伍,但又想留住这个“特殊人才”,就专门给她颁发了“荣誉侦察员”的证书,还让她跟着侦察连的战士们学习基础的声音辨别知识。 战士们都喜欢这个小丫头,训练时会特意教她怎么区分不同装备的声音,休息时还会给她带糖果。 因为她有这个特殊身份,大家都笑着叫她“最小军官”,虽然不是正式授衔,可在侦察连里,她的“命令”战士们都会认真听——比如她提醒“身后有树枝断裂的声音,可能有野兽”,大家就会立刻提高警惕。 潘晶的父母一开始还有点担心,怕影响孩子学习。可看到女儿每次去部队都特别认真,回来还会跟他们说“要保护大家”,也就慢慢放心了。 潘晶没因为这个身份骄傲,该上学还是正常上学,只是放学后会把战士们教的知识记在小本子上,比如“下雨时,泥土里的声音会传得更远”“金属的声音在晚上比白天清楚”。 后来有次部队搞反恐演练,模拟“人质”被藏在废弃工厂里,因为工厂里机器噪音大,监听设备没法用。 潘晶跟着去了,站在工厂外听了十几分钟,指着二楼的一个窗口说:“那里有呼吸声,不是机器的声音。”战士们冲进去,果然在那个房间里找到了模拟“人质”的战友。 事后王队长跟记者说:“潘晶这听力,在复杂环境里比设备还好用,说她能顶一个师,真不是夸张——关键时候,她的耳朵能帮我们少走很多弯路,甚至能救命。” 潘晶的故事传开后,有人说她是“神童”,可她自己不这么觉得。她跟同学说:“我就是耳朵比别人灵一点,要像叔叔们一样厉害,还得好好读书。” 后来她慢慢长大,听力依然保持着超常水平,还考上了重点中学,课余时间会继续跟部队的战士们交流声音辨别技巧,甚至还帮着研发了一套“声音特征数据库”,把她听过的各种声音都录下来,供侦察兵训练时参考。 其实潘晶的经历,不只是一个“神童”的故事。它更像在告诉我们,天赋不分年龄大小,只要有合适的平台,哪怕是6岁的孩子,也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而部队对潘晶的重视,也体现了对特殊人才的尊重——不是只看资历和年龄,而是看真本事,看能不能为团队、为社会做贡献。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8年3月15日,执行境外抵近侦察捕俘行动的老山第十五侦察大队4
【1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