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在即,中方祭扫墓地,派人祭奠韩国前总统,李在明反应很强烈 八月的韩国坡州,空气里还带着一丝闷热。在这片安静的墓园里,却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 中国驻韩国大使戴兵,西装笔挺,脚步稳重,走到卢泰愚的墓前。他先是敬献花篮,随后深深鞠了一躬。陪同戴兵大使的是卢泰愚的儿子卢载宪。 这一幕,怎么看都透着分量。要知道,卢泰愚可不是一般的韩国前总统。 当年中韩建交,就是他一锤定音推出来的。如今中国大使亲自来祭奠,这背后传递的信息,用戴兵的话表示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 祭奠不是单纯的礼节,而是一种信号:中方没忘记中韩关系的初心。 1992年,卢泰愚提出了北方政策,就是要跟中国、苏联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关系。可别小看这一步棋,放在当时,那可是大胆之举。 中国这边的领导人同样心里有数。 早在1985年,邓公就明确讲过,中韩建交有利无害,能做生意,还能让韩国跟台湾断开关系,这对中国统一大业有利。 于是双方开始秘密谈判,从北京到汉城,三轮下来,障碍清除,1992年8月24日,钱其琛和李相玉在北京签下联合公报,中韩正式建交。 当时卢泰愚还在电视讲话里直言:这是东亚冷战体制终结的标志性事件。 那一刻,中韩关系算是破冰成功。 今天中国大使去祭奠他,不光是表达敬意,更是提醒韩方:维护中韩关系的重要性。 从1992年中韩建交到如今,中韩这些年走过阴晴冷暖。尤其是尹锡悦任期,把中韩关系推向了建交以来最冷的时刻。 2025年4月,尹锡悦因政治危机下台,李在明赢得大选,高喊要搞实用主义外交。 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不走意识形态路线,哪边有利就和哪边合作。 他心里明白,韩国夹在中美之间,不可能偏向一方太狠。 要是光靠美国,那就被特朗普拿捏;要是完全靠中国,那国内舆论又炸锅。 于是他的外交方法就是左右逢源:对美不松口,对华不冷淡。 这不,8月25日他跑去白宫和特朗普见面时。 同一天,他派出的特使团落地北京,这个时间的安排显然是两边都不想得罪。 要知道,这次访华的特使团规格不低。团长是前国会议长朴炳锡,随行的还有金太年、朴钉这样的中国通,再加上卢泰愚的儿子卢载宪。 您说巧不巧?一边大使去祭奠卢泰愚,一边卢泰愚的儿子来北京,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呼应,绝对不是随便安排的。 特使团此行的重点,就是把李在明写的亲笔信。 这封信的内容没有公开,但大概率少不了几句套话:重视中韩关系、希望加强合作。 朴炳锡临行前还放话,说这是给中韩关系扣好第一粒纽扣。 意思是李在明政府刚上台,得把中韩关系摆在合适的位置上,不能一开始就扣歪了。可问题是,这纽扣扣得正不正,还得看后面几粒怎么排。 9月3日对中国来说,不仅是抗战胜利纪念日,今年更是80周年大日子。 届时将举行阅兵,规模不小。中方早就对一些国家发出邀请,李在明虽然不会亲自来,但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已经确认会来北京出席。 这里的悬念就来了:阅兵式当天,韩国代表团会被安排在什么位置?待遇高不高?这都会被外界解读成中韩关系的晴雨表。 从长远看,中韩关系确实有修复的窗口。经贸上,双方早已深度捆绑,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韩国在半导体等产业上也离不开中国市场。 再加上建交33周年的象征意义,两国都有动力把关系往前推。 可难点也摆在眼前: 美国的压力。特朗普一边对韩国加税,一边逼其在芯片问题上配合对华限制。李在明要是对华太亲近,华盛顿可不会坐视。 产业竞争。芯片、电动车、显示器,这些领域中韩从互补变成竞争。合作可以谈,但博弈难以避免。 所以说,所谓的实用主义外交,更像是走钢丝。一不小心,风大了,平衡就会被打破。 而今李在明派特使来华、带亲笔信、再加上国会议长到中国参加阅兵典礼,这些都是信号。 但能不能把信号变成实实在在的政策?未来的合作?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中韩关系若想行稳致远,韩国还得回归初心,别让外部势力牵着鼻子走。 参考信源: 韩总统特使团在华访问强化沟通 2025-08-26
美‘国防部’改名‘战争部’今天凌晨,特朗普在与李在明会晤时突然表示:“美国于1
【35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