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西路军老兵在看大门时,无缘无故被人打死,凶手却只被判了十年,时任兰州军区司令的郑维山知道后怒吼:“我要和他们打官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侯玉春并不是个普通人,他出生在甘肃临洮,1933年参军,加入了红四方面军,那时候他还叫侯德山,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跟着部队走过漫长的征途,翻越雪山,穿过草地,后来还参加了西路军的西征,1936年,他所在的部队随西路军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作战,那段时间,仗打得极其惨烈,侯玉春的腿就是在高台县那场激战中中弹,当时部队被围,弹尽粮绝,他在突围时和部队失散,靠着当地百姓的救助才保住一条命。 战后他改了名字,隐姓埋名在张掖一带做些零工谋生,因为伤残,他干不了重活,日子过得紧巴,新中国成立后,侯玉春曾试图恢复身份,跑去兰州军区提交材料,但因为无法提供准确的番号和证明人,最终没能被认定为红军老兵,那之后,他不再提往事,随遇而安,1952年,他被安排在兰州市第二建筑公司做门卫,兢兢业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1983年5月的一天晚上,侯玉春像往常一样值夜班,那晚,三个喝了酒的年轻人闯进了门卫室,第二天清晨,公司职工发现老人倒在地上,身上多处伤痕,已无生命体征,案件很快破了,凶手是个叫张某的青年,案卷中记录,这几人因醉酒闹事,对门卫劝阻不满,出手打人,致侯玉春死亡,法院审理后判主犯有期徒刑十年。 这份判决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直到一位老将军看到了案情简报,他叫郑维山,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曾在红三十军任职,参加过西路军的全部西征战斗,高台那一仗,他记得太清楚了,自己也是化装成乞丐才捡回一条命,侯玉春的名字唤起了他深埋心底的记忆,两人曾在同一支部队战斗,虽多年未见,但战友情从未淡去。 郑维山得知侯玉春的结局后,心里五味杂陈,他命人彻查此案,并组织军区政治部调取西路军的历史档案,调查过程中,他们找到了曾任西路军妇女团团长的王定国,时年八十多岁,她提供了关键证词,确认侯德山就是当年的西路军战士,与她曾并肩作战,这一证据让事情有了转机。 1984年,甘肃省高院重新审理此案,认定被害人具有特殊身份,舆论影响重大,遂对原判作出改判,与此同时,兰州军区将侯玉春的身份情况上报中央,反映了大量类似老兵的生存现状,不少当年的西路军战士,因为战乱中失散,身份无法确认,晚年生活困顿,甚至无人知晓他们曾为国家出生入死。 不久后,中央军委和民政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各地摸排这类老兵情况,核实身份,妥善安置,通知下发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开始系统调查,许多像侯玉春一样沉默一生的老兵,终于在档案中被“找到”,他们得到了迟来的待遇补贴,也被正式认定为红军战士。 为了纪念这支曾经浴血奋战的部队,1992年,在高台修建了西路军纪念馆,侯玉春的名字,作为第1847位烈士,被刻在纪念墙上,他的照片、战斗资料,还有那枚1984年颁发的“西路军战士证明书”,如今都陈列在馆内,成为无数参观者驻足凝视的记忆。 侯玉春的孙子侯建军,几十年来一直保存着爷爷的那本证明书和几张泛黄照片,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带着家人到高台祭扫,在他心中,爷爷不是普通的门卫,而是那个年代最坚韧的战士,那枚证明书上虽然字迹已经模糊,但那串编号“甘民字第0234号”,是家族最珍贵的传承。 这件事之后,郑维山仍持续关注西路军老兵的生活,他曾到青海、甘肃多地走访,倾听老战友讲述过往,把他们的故事整理成文字,汇总成资料,送到上级部门,他始终认为,国家不该忘记这些人,他们曾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为信仰和理想拼过命。 2000年,郑维山去世,享年85岁,直到生命最后阶段,他还在念叨老战友的名字,他的秘书回忆,那段时间,他常常翻看西路军的资料,有时眼眶泛红,一言不发,他这一生,从战场走到军区高层,从生死线走到历史的叙述者,始终没有放下的,是对那些无名英雄的牵挂。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军委关于妥善安置西路军老战士的通知"
1983年,西路军老兵在看大门时,无缘无故被人打死,凶手却只被判了十年,时任兰州
时光若止浅念
2025-08-26 20:07: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