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中国总是对全球的善意过剩、而武力又稍显不足,这种不平衡,恰恰是最致命的。他以此提醒,真正的和平,绝非无边无际的空想,而是应建立在力量的均衡之上。”你越怕它,它越嚣张。 不久前,中国军事战略学者戴旭的一席话在国际舆论场中掀起波澜。他直言:“中国总是对全球的善意过剩,而武力又稍显不足,这种不平衡,恰恰是最致命的。” 这句话之所以刺耳,是因为它戳中了一个长期被忽视却日益清晰的现实:中国在不断输出公共产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却未能以足够的军事威慑力确保这些善意不会被误读为软弱。 而现实早已证明——你越怕它,它越嚣张。戴旭的警醒,并非危言耸听。它指向的,是中国对外战略中“战略善意”与“力量保障”之间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地缘摩擦不断升温的当下,单靠幻想和平,已难以稳住和平。过去几十年,中国持续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 从数十次维和行动到“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援建,从全球抗疫物资支援到绿色能源技术输出,这些善意举措构成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支撑。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在海外的军事存在仍高度有限。截至2024年,中国在海外拥有的军事基地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远洋投送能力也难与美法英等国相提并论。 这种不对等的战略姿态,并非毫无代价。历史早已给出过惨痛的答案。 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清廷尽管已意识到日本的扩张野心,却仍将本该用于北洋海军的军费挪作他用,导致主力舰队落后于时代。 而彼时的日本,军费开支已占财政预算三成以上,结果便是黄海海战的一败涂地,国运由此转向下坡。更近的例证则是2023年的纳卡冲突。 亚美尼亚一味依赖外交博弈,却忽视了军事准备,结果在不到48小时内失去了对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控制权。历史告诉我们,善意无法制约贪婪,和平不能仅靠呼吁维系。 而今天的中国,正在努力打破这种失衡。近年来,解放军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已列装部队,具备规避反导系统的能力。 新一代反卫星武器和量子通信系统正在重塑战场指挥方式。 2024年,歼-20换装国产WS-15发动机,意味着中国在航空发动机这一“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正逐步攻克瓶颈,国产化率从60%提升至85%。军事科技的进步背后,是强大的经济支撑。 2023年中国军费总额达2960亿美元,尽管仍远低于美国的8570亿美元,但投入转化效率却显著提升。 福建舰上首次应用的电磁弹射技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这些“硬实力”的跃升,正逐步为中国提供战略安全的底气。 而在高科技战线,芯片自给率从2019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70%,在美国持续升级科技制裁的背景下,这种反制能力尤显关键。 外部压力也在持续加码。仅2024年,美军舰穿越台海的次数就同比增长40%。华盛顿以“航行自由”为幌子,实则在不断测试中国的战略反应阈值。 在南海、东海、台海三线并压的局势下,中国的克制被一些国家错误解读为退让,而他们的挑衅则在不断试探中国的底线。面对这一局面,中国正在调整反制策略。 火箭军已建立10分钟内完成目标打击的应急链条,东风-26导弹覆盖关岛,构建起“区域拒止”体系。 在法律层面,《反分裂国家法》已成为台海局势应对的法理支柱,配合环台实战演习,形成“法理-行动”双重威慑。这一系列举措的底层逻辑,是对和平的重新定义。 真正的和平从不是单方面的退让与忍让,而是建立在实力对等、风险可控的基础上。 中国的国防原则始终是防御性的,不结盟、不扩张、不称霸。一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在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作出妥协。这种战略自觉,在多边外交层面也有体现。金砖国家扩员至45国,已成为对抗北约东扩的多极稳定器。 中俄联合巡航虽不结盟,却打破了冷战式军事集团对抗的宿命。中国阅兵展示新装备的同时,裁军30万人的决策,也传达出“止戈为武”的文明哲学:有力量,但不滥用。 力量的觉醒,远不止军事实力的强化。它同样体现在民族精神的重铸。从南京大屠杀的血泪记忆,到辽宁舰在南海的战备巡航,这一代中国人已经学会将历史创伤转化为防御决心。 而抗美援朝的精神,也在火箭军的“东风快递”口号中,代际传承。社会各界也在行动。华为的“科技上甘岭”突破14纳米芯片封锁,不靠“拿来主义”,靠的是自主创新。 而在教育领域,已有8所高校开设“智能作战”专业,每年培养3万名具备AI技术和军事战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戴旭的提醒,不只是对中国的警钟,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战略再思考。 是时候正视一个现实:和平,不是靠一厢情愿维系的幻影,更不是靠别人的“赏赐”得来。是在实力均衡中确立的秩序,是在底线明确下实现的稳定。
戴旭:“中国总是对全球的善意过剩、而武力又稍显不足,这种不平衡,恰恰是最致命的。
飞绿说历史
2025-08-25 14:31:5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