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军将领起义后,出任解放军军长,却暗中联系蒋介石,由此被抓!聂荣臻却

小史论过去 2025-08-25 12:42:03

1950年,国军将领起义后,出任解放军军长,却暗中联系蒋介石,由此被抓!聂荣臻却不知如何处理,毛主席指示:“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 刘万春1898年出生在河北省交河县一个普通人家,那时候农村生活简单,他从小上学堂,学些基本知识。1919年,他考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学校环境严苛,他和其他学员一起接受军事训练,毕业时刚22岁。毕业后,他直接加入国民革命军,从底层军官干起,处理部队日常事务,逐步积累经验。 在国民革命军里,刘万春跟着部队南征北战,慢慢升职。1930年代,他进入傅作义的部队,当上团长,在绥远一带负责防御工作,管理士兵训练和后勤。那时候绥远地广人稀,国民党部队面临各种压力,他一步步适应环境。1940年代,他升到师长位置,继续在绥远驻扎,指挥部队执行任务,确保补给线畅通。 到1940年代后期,解放战争打得国民党节节败退,刘万春担任国民党第111军军长,部队守在绥远。北京已经和平解放,东北国民党主力部队全军覆没,华北成了国民党最后一块孤立地盘。他看到大势已去,知道再打下去没好结果,和平谈判成了唯一出路。他对蒋介石有知遇之恩的认知,让他放不下旧日关系,但形势逼人,他还是跟傅作义一起行动。 在绥远和平解放过程中,刘万春签署起义通电,部队被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他继续当军长,待遇基本没变。这在当时算是一种安排,国民党起义将领不少都这样过渡。他表面上接受新身份,参与部队调整,但骨子里还留着旧思想。这段经历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转变,从国民党军官变成解放军干部。 起义后,刘万春穿上解放军军装,继续管理部队。在初期谈判阶段,他对共产党派来的工作人员不太配合,手下人甚至闹出事端,开枪打死几名和谈人员。他为了自保,赶紧处理凶手,当场枪毙他们,避免事情闹大牵连自己。这事显示出他还没完全转变立场,旧习气还在。 1950年初,刘万春开始暗中活动,他派亲信营长去香港,和国民党特务接头,报告绥远情况,商量反攻大陆的事。蒋介石那边很快回信,承诺如果他继续在内部配合,就封他当华北剿总司令。他把这封信藏好,当成宝贝。这行为完全是背着组织干的,目的就是当内应,等着国民党反扑。 公安部门通过线索追踪,在香港抓到那个营长,还缴获蒋介石的亲笔信,人证物证全在。薄一波同志拿着信去找傅作义,傅作义一看是自己旧部干的,脸上挂不住。这事很快就上报到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那里。聂荣臻看到报告,觉得刘万春行为太严重,枪毙都不为过,但考虑到他是起义将领,处死可能会让其他起义人员不安心,不处理又没法维护纪律。 聂荣臻决定把情况上报中央,请毛主席定夺。毛主席很快给出批示,一张纸条上写着:“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这指示定了基调,强调不能杀起义人员和俘虏,体现宽大政策。聂荣臻接到后,心里有数,在1950年11月华北军区整编会议上,当场把刘万春抓起来。他面对证据,没法抵赖,只能认罪。 刘万春被判了17年有期徒刑,送到劳改农场去改造。在那里,他参加劳动,逐步适应新环境,遵守农场规定。改造过程让他慢慢认识到自己错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1967年,他刑满释放,回到北京过日子。 释放后,刘万春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在会议上发言,内容多是关于促进两岸统一。他继续参与政协工作,发言记录在案,体现对统一问题的关注。晚年生活平静,直到去世,他保持这个角色,没再出什么波澜。 刘万春这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统战工作很重要,对起义将领的政策是宽大的,但也要警惕二心之人。他从起义到被抓,再到改造释放,反映出当时处理类似问题的原则。毛主席的批示成了关键,避免了简单粗暴的做法。

0 阅读:116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