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和姬昌要攻打崇侯虎,但是他们来到崇侯虎的城墙下,围而不打,只喊了一句话,崇侯虎身边的士兵就提着崇侯虎的人头出来了。 公元前1048年的一个黄昏,崇城外突然响起了整齐的喊声:“只取崇侯虎,余者免死!”这声音在城墙内外回荡,守城士兵们面面相觑,三天后紧闭的城门从内部打开,有人提着崇侯虎的首级走了出来。 这一幕的背后,其实早有征兆,崇侯虎作为商纣王的忠实盟友,在封地内的统治已经民怨沸腾,他克扣士兵军饷长达半年,理由是要为纣王修建豪华的摘星楼,而这些钱,很大一部分流入了他自己的腰包。 更让士兵们愤怒的是,崇侯虎动不动就以军法处置下属,有个小队长因为训练时说话声音大了点,就被他当众斩首示众,这种专横跋扈的做法,让整个军营都笼罩在恐惧之中。 与此同时朝歌传来的消息更让人心寒。纣王沉迷酒色,修建酒池肉林供自己享乐,还发明了各种残忍刑罚,忠臣比干因为劝谏被挖心而死,这个消息传到崇城时,连崇侯虎的亲兄弟崇黑虎都开始动摇了。 反观西岐的姬昌,刚刚从朝歌的监牢里被释放出来,他的长子伯邑考已经死在纣王手里,但他忍住仇恨,回到西岐后立即推行一系列惠民政策,减税、开仓赈灾、兴修水利,让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好处。 姜太公看准了这个时机,他深知崇城内部已经人心涣散,于是制定了一个巧妙的攻心计,周军到达崇城下后,并没有立即攻城,而是在城外扎营,摆出长期围困的架势。 夜晚来临时,周军点起无数篝火,从城墙上望去,火光连绵不绝,仿佛有十万大军。实际上,姜太公只用了不到三万人,但通过巧妙的布阵,制造出了兵多将广的假象,这一招立刻让崇城守军的士气受到打击。 第二天,姜太公开始了真正的心理攻势,他让士兵齐声高呼:“周师伐崇,只诛首恶!献崇侯虎首级者,赐金千两、封侯拜将!其余将士,既往不咎,愿降者厚待之!” 这番话精准地击中了守军的心理,士兵们早就对崇侯虎怀恨在心,现在有机会既能除掉这个暴君,又能得到丰厚奖赏,何乐而不为?更重要的是姜太公承诺不追究其他人的责任,这让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 崇侯虎听到这些喊话后,也意识到了危险,他开始加强戒备,甚至不敢单独行动,但是他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连他的亲卫队都对他恨之入骨,那些本该保护他的人,反而成了最危险的敌人。 第三天夜里,趁崇侯虎熟睡时,几个亲卫悄悄摸进了他的卧室,一刀下去这个曾经威风八面的诸侯就此命丧黄泉,他们割下首级,连夜打开城门投降了周军。 拿下崇城后,姬昌立即兑现了诺言,他不仅没有追究那些投降士兵的责任,还给予了他们优厚的待遇,同时他在崇地推行了三项重要政策:禁止酿酒以节约粮食、开仓赈济贫民、减免三年赋税。 这些措施的效果立竿见影,崇地的百姓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仁政,消息传开后,周边的小国纷纷主动归附,连史书都记载:“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崇侯虎生前为纣王修建的摘星楼,后来成了商朝灭亡的象征。纣王在这座楼上自焚而死,算是给这场历史大戏画上了句号。 姜太公的这次行动成为了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他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坚城,关键在于他看透了人心的向背,再高的城墙也挡不住内部的分裂,再强的军队也经不起士气的涣散。 这个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刻启示:真正的统治不在于武力的强弱,而在于民心的得失,崇侯虎有坚城利兵,但失了人心,最终众叛亲离;姬昌虽然实力不如商朝,但得了民心,反而能够以弱胜强。 信源:淳于悦临. 姜子牙从历史到神话的人物形象变迁[J]. 《文学教育》
位于朝鲜平壤的箕子陵,1959年,金日成亲自下令炸毁此陵。所谓箕子陵,就是
【62评论】【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