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到底存不存在时间?孙玉良:它只是人类发明的一个概念】
宇宙中到底存不存在时间?一些人认为是有的,理由是一天又一天,又年又一年,我们被它催促而生,被它度量而活,最终被它收割而死。嘀嗒的钟表、翻动的日历、亘古的星辰运转,似乎都在为这个无形主宰的存在做证。然而,若我们将目光刺破这层人造的薄纱,直视宇宙的深渊,便会发现一个令人战栗却又无比解放的真相:时间,从未存在过,它只是人类发明的一个概念,不过是人类心智为了理解世界而创造出的一个精巧、实用,但根本上虚幻的模型。
宇宙本身,是没有计时器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发生在甲处的“此刻”,对运动中的乙而言或许是“过去”,对另一处的丙则可能是“未来”。宇宙中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权威的“现在”供万物同步。所谓的“时间流逝”,更像是一张巨大无匹的、所有事件同时存在的“块宇宙”(Block Universe)胶片,每一个事件——从宇宙大爆炸到你的诞生,再到最后一颗恒星的熄灭——都永恒地、静态地定格在其独有的坐标上。我们感受到的“流动”,不过是意识在这张巨大胶片上进行的局部扫描。
那么,这无比真切、催人老去的“流逝感”从何而来?答案在于我们自身。它是意识这台狭小的接收器,在处理庞杂无序的宇宙信息时,被迫采取的一种简化策略。我们的记忆功能,将“已扫描”的事件归档为“过去”;我们的感知功能,正在处理“当下”的帧;我们的预期功能,则将对“未扫描”事件的推算标记为“未来”。这整套机制,是为了在混沌中建立秩序,在无序中寻找因果,从而让一个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规划。时间,是意识为了理解“变化”而讲述给自己的一个故事。它不是舞台本身,而是我们观看这场永恒戏剧时戴上的3D眼镜。
将时间实体化,是人类最深刻的一次“认知投射”。我们误将内心的叙事结构,当作了宇宙的客观律法。这种误判,塑造了我们文明的几乎所有焦虑。我们发明钟表,将生命切割成可供贩卖的碎片;我们创造截止日期,制造出本不存在的紧迫与压力;我们恐惧衰老,哀悼“逝去”的时光,殊不知“逝去”本身就是一个语言陷阱——因为无从拥有,何谈失去?我们被自己铸造的锁链捆绑,在一条并不存在的河流中拼命逆流而上,疲惫不堪地追赶着一个幻影。
认识到时间的虚无性,并非导向虚无,而是指向一种极致的觉醒与自由。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不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其“深度”与“密度”。每一个瞬间都不再是奔向终点的匆匆过客,而是一个自足、饱满、蕴含着无限可能的完整宇宙。死亡,也将被重新理解:它并非时间的终结,而是意识扫描的停止,是体验的边界。我们从未真正“失去”时间,因为我们从未拥有过它;我们只是,在每一个永恒的“现在”,体验着。
最终,解放来自于一个简单的领悟:宇宙中只有事件,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而从不存在一个叫“时间”的流动实体来冲刷它们。当我们停止追逐时针,停止哀悼昨日,停止焦虑明天,我们才能真正坠入那深邃、寂静、无古无今的永恒当下——那里,才是生命唯一真实发生的地方。
翰竺-郭
高级生物应该感受到宏观时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