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徐海东回家看望母亲,却被敌人掌握了行踪,混战打响后,一颗手榴弹滚到徐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23 23:53:27

1934年,徐海东回家看望母亲,却被敌人掌握了行踪,混战打响后,一颗手榴弹滚到徐海东脚边,关键时刻,警卫员迅速把徐海东扑倒! 1934年,詹大南19岁。 19岁的年纪,现在可能还在大学里为考试发愁,或者琢磨着周末去哪儿玩。但詹大南的19岁,已经是在枪林弹雨里,用命护着军长的周全。 那年,正是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徐海东带着部队转战鄂豫皖,好不容易得了点空,想回家看看老母亲。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是人之常情。可他身份太特殊了,目标太大。 果不其然,他们前脚刚到村子,后脚敌人的包围圈就合上了。也不知道是哪个环节走漏了风声,还是纯粹就是“点儿背”,总之,一场混战瞬间打响。 村子不大,到处都是枪声、喊杀声。徐海东一边指挥警卫员们突围,一边还要顾着家人的安危。就在这乱局中,一颗冒着烟的手榴弹,打着旋儿地滚到了徐海东的脚边。 那几秒钟,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很多人可能都懵了,脑子一片空白。但詹大南没有。这个19岁的年轻人,几乎是凭着本能,猛地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身体,把徐海东狠狠地压在了身下。 “轰!”一声巨响,弹片和泥土四处飞溅。 等烟尘散去,詹大南爬起来,看到徐海东腿上鲜血直流,但好在,命保住了。要是没有那一扑,后果不堪设想。 来不及多想,徐海东腿部受伤,动弹不得。詹大南二话不说,背起比自己高大的军长就往外冲。那可不是电影,是实实在在的枪林弹雨,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警卫班的战士们用命撕开一个口子,詹大南就背着徐海东,深一脚浅一脚地冲出了包围圈。 一年后,红25军开始长征。一次惨烈的战斗中,轮到詹大南倒霉了。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脚踝,走不了路了。 在当时那种残酷的环境下,重伤员无法跟随大部队行军,通常只能被留在当地,自求多福。那所谓的“当地”,基本就是无人区,国民党的搜剿队和还乡团一来,九死一生。这几乎就是一张死亡判决书。 所有人都觉得,小詹这次是凶多吉少了。 就在这当口,徐海东发话了:“小詹的脚没事,很快就能恢复,跟大部队一起走!” 他把自己骑的骡子让给了詹大南。那头骡子,驮着詹大南走了10天,活活累死了。徐海东又让人找来一匹马,继续让詹大南骑着。 詹大南晚年回忆起这段,总说:“我的脚就泡在冰冷的河水里,到了宿营地,脚和马镫都冻在了一起,要靠老乡用火烤才能下来。”那种刺骨的痛,难以想象。但他活下来了。 这命,是相互给的。手榴弹下救我一命,在长征路上保你一程。这种在血与火中结下的情义,比任何誓言都来得实在和厚重。 詹大南的传奇,远不止于此。 后来,在平津战役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在7封电报里,9次点名詹大南,给他部署最关键的阻击任务。连当时已经准备起义的傅作义都说:“詹大南很会打仗,我要见见他。” 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带着部队,硬是把美军王牌“北极熊团”的团旗给缴了,让这个团的番号,从美军的序列里永远消失。 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生活却过得让人难以置信。 新中国成立后,他官至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可家里的家具几十年不换,身上穿的衣服,几乎件件带补丁,一双皮鞋穿了20多年。 他把钱攒下来干嘛了? 1996年,他看到家乡安徽金寨县的孩子们读书环境太差,心里难受。他和老伴李凡一合计,把自己和7个子女凑的10万块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要知道,那时候他老伴患有帕金森症,常年需要人照顾,家里开销不小。这10万块,是他们牙缝里省出来的。 1997年,一所崭新的“金寨县杨桥希望小学”落成了。 到今天,二十多年过去了,那所小学依然屹立着。如今的金寨县作为革命老区,教育事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当年的希望小学也早已融入了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中。从詹老将军捐建的一所学校,到现在整个老区教育面貌的焕然一新,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那些从希望小学走出来的孩子,很多已经长大成人,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或许不知道当年那个捐钱的老将军经历了怎样的九死一生,但他们享受到的,确实是那一代人无私奉献的余荫。 2020年,詹大南将军逝世,享年106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