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说:不敢相信一个民族,竟把女人缠小脚视为美德,延续上千年!还把贫穷说成磨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23 19:12:55

胡适先生说:不敢相信一个民族,竟把女人缠小脚视为美德,延续上千年!还把贫穷说成磨炼,疾病视为天灾,人生当做受难!这是所谓中华文明吗? 一双三寸金莲,在古人眼里,那真是“美”的极致。南唐后主李煜一句“莲花”的赞美,开启了长达千年的畸形审美。从宋朝开始,这股风气愈演愈烈,到了明清,一个女人如果不是小脚,简直就嫁不出去,被当成是“残次品”。 为了这所谓的“美”,女孩子们从四五岁就要开始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把脚骨硬生生折断,用长长的布条裹得像个粽子。脚趾溃烂、脓血淋漓,那是家常便饭。她们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步履维艰,这种病态的“弱柳扶风”,竟然被文人墨客歌颂了上千年。 这背后是什么?本质上,这是一种对女性的禁锢和物化。一双小脚,把女人牢牢地锁在深闺大院里,剥夺了她们自由行走、参与社会的能力,让她们彻底成为男性的附庸和玩物。这种以摧残身体为代价换来的“美德”,说白了,就是一套精心设计的精神枷锁。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胡适先生自己。他一生倡导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可他自己的婚姻,却是母亲包办的,娶了没什么文化的江冬秀。当时外界盛传江冬秀也是个“小脚夫人”。 其实江冬秀大概率不是小脚,但这个传闻本身,以及胡适终身遵守这门婚约的现实,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巨大的撕裂感。即使是思想最前卫的先驱,也可能被身后盘根错节的传统紧紧拽住。他能为整个社会呐喊,却难以挣脱自己身上的那张人情世故网。 回看现在当然没有女人缠足了,但仔细想想,那种无形的“裹脚布”真的消失了吗? 前段时间,社交媒体上还在热烈讨论“A4腰”、“筷子腿”、“白瘦幼”的审美。为了迎合这种单一、刻板的标准,多少女孩在节食、在焦虑、在容貌内卷?这种对女性身体的苛刻要求,和当年追求“三寸金莲”的底层逻辑,是不是有几分相似?都是用一种病态的标准,去裁剪活生生的人,逼着你去削足适履。 说完了缠足,再看胡适先生的第二问:把贫穷说成磨炼。 如果是为了提升技能、增长见识而付出的努力,那当然值得。可如果是在不合理的制度下,忍受无意义的消耗和压榨,还被美化成“磨炼”,那性质就完全变了。 就说这几年吧,从“996是福报”的争议,到年轻人对“内卷”的疲惫,再到对“躺平”的讨论,背后是什么?是大家越来越清醒了。我们愿意为梦想奋斗,但不愿意为无谓的消耗买单。 当整个社会都在鼓吹一种“苦难崇拜”,却避而不谈造成苦难的结构性问题时,这种“磨炼论”就成了一种麻醉剂。它让本可以改变的不公,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修行”。 接着是第三问:把疾病视为天灾。 古代医疗水平不行,生了病,很多人只能归结于“命不好”、“老天爷不长眼”。这在当时是无奈。可到了科技昌明的今天,我们身边这种思想,少了吗? 最典型的就是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根据国家卫健委2023年底发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抑郁症的患病率在持续上升,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可直到现在,一个孩子如果得了抑郁症,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他生病了,需要治疗”,而是“他就是太矫情”、“抗压能力太差”、“想太多了”。 他们不把抑郁症看作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调的器质性病变,而是一种思想上的“错误”或性格上的“缺陷”。这种陈腐的观念,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病耻感”,让他们不敢求助,不敢言说,最终可能酿成悲剧。这和一百年前把痨病当成“天收”,又有多大区别? 最后,是那个最根本的问题:人生当做受难。 这种观念,像一根绳子,把前面所有问题都串了起来。 因为它预设了一个前提: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一切不公、不幸、不合理,都是“命”。既然是命,那就只能忍着、受着。 正因为觉得人生本就是受难,所以女性被缠足的痛苦,可以被“美德”所掩盖;贫穷带来的挣扎,可以被“磨炼”所美化;疾病造成的折磨,可以被“天灾”所解释。一切对现状的质疑和反抗,都被视为“不安分”、“不守本分”。 这种宿命论最大的危害,就是它会剥夺人的主体性,让人放弃思考,放弃改变的可能。让你觉得,你今天遭遇的一切,都不是社会的问题,不是环境的问题,而仅仅是你个人的“命”不好。 胡适先生那一代人,用尽毕生力气,就是想把我们从这些精神枷锁里拉出来。他们提倡科学,提倡理性,提倡个性解放,就是想告诉我们: 你可以不接受畸形的审美,你的身体由你做主。 你可以质疑无意义的奋斗,你的价值无需通过“受苦”来证明。 你可以正视身体和心灵的疾病,它们需要的是科学的治疗,而不是道德的审判。 最重要的是,人生不是一场预设好的受难,而是一片可以去探索和创造的旷野。

0 阅读:5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