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原工兵一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负责管理的张园长告诉他:“王悦发同志牺牲29年,一个来扫墓的家人都没有,真可怜!” 2013年的一个清明时节,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里细雨飘落,山风掠过一排排石碑,碑上的名字在雨水中显得模糊。宣传干事韩维民在战友王悦发的墓前点燃纸香,心中涌起许多往事。 陵园的张园长走过,随口叹息道,王悦发牺牲二十九年,从未有家人前来祭扫。这句话仿佛一记重锤,狠狠敲击着韩维民的心,沉默的陵园也在那一刻仿佛凝固,空气里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沉重。 王悦发原本是山东新泰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少年时便辍学帮衬家里,挑起沉重的担子,1981年,他报名参军,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 入伍后,他刻苦训练,也努力补习文化知识,很快分到炊事班,为战友们做饭,日复一日,他在灶台前忙碌,每次都等锅碗收拾干净、水缸灌满,才肯休息。 1984年,部队开赴云南边境,战事吃紧,王悦发随队来到老山地区,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部队要在炮火中修筑崎岖的军用公路,炊事班人手不足,却要保障数十人的三餐。 做饭并非难事,难在送饭,战士们在悬崖绝壁施工,路途险要,有的地方狭窄到只能容下一只脚,他和战友们挑着上百斤的饭菜,顶着炮火穿越“好汉坡”,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敌军冷枪,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同年九月的一次炮击中,他负了伤,却仍强撑着把饭菜送到施工点,当夜他忍着疼痛,直到战友们安睡后才躺下休息,次日清晨,却再也没有醒来,生命停在了二十三岁。 噩耗传回山东,家里仿佛塌了一半,父亲因悲痛卧病不起,没多久便离世,母亲赵贯英也因打击过度大病一场,卧床多年,家庭本就贫困,此后更是艰难。 两个哥哥也先后离世,只留下年老多病的母亲,一位身体残疾的弟弟和妹妹,全家靠几亩薄田和乡邻接济,勉强维持。 母亲常常念叨着要去云南看看儿子的墓碑,但几千公里的路费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承担的,她写过许多信,想寄往部队,又终究压在箱底,不愿麻烦他人,三十年间,这些信成了她最深的遗憾。 正是这段隐秘的苦楚,在2013年的清明,被意外揭开,当得知王悦发的亲人从未前来扫墓并非冷漠,而是被贫困阻隔,韩维民久久不能平静。 离开陵园后,他立即联系了驻同安某部的政委林晖,很快部队召开会议,决定为烈属募捐,消息传开,官兵们踊跃响应,有的掏出积蓄,有的节衣缩食,只为帮这位母亲圆梦。 短短几天,便凑齐了三万元,对于普通士兵而言,这笔钱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一份经济援助,更是一种良心与责任的释放,是迟到了二十九年的补偿。 那年夏天,王悦发的弟弟王悦祥和妹妹,带着母亲的叮嘱,踏上了前往云南的列车,一路上几乎没合眼,心情沉重又复杂,当他们终于站在麻栗坡的烈士陵园前,看到墓碑上熟悉的名字时,妹妹再也支撑不住,跪倒在碑前痛哭。 王悦祥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冰冷的石刻,泪水夺眶而出,他取出从家乡带来的一抔黄土,撒在墓碑前,又小心翼翼抓起一把陵园的泥土,用布包好,准备带回山东,他说这样哥哥就能“回家看看”。 当那捧泥土送到赵贯英手中时,这位九旬老母亲攥得紧紧的,泪流满面,她把泥土埋在家门前的小山坡上,安放一块新的石碑,从此她常常去那里坐着,絮絮叨叨地说着儿子的名字,仿佛儿子真的归来。 这场迟到了近三十年的祭扫,不只是家人的心愿得以完成,更是一面镜子,让人看到烈士家属背负的沉重,英雄的名字容易被记住,但英雄家庭的苦难却容易被忽略,正因这一经历,部队和地方政府后来开始主动联系牺牲战士的亲人,建立常态化的关怀。 王悦发的生命早已定格在二十三岁,但他的牺牲和他家人的苦楚提醒着人们:真正的铭记,不只是碑文上冰冷的字迹,而是让烈士的亲人在尘世间活得有尊严,不再孤苦,一个烈士守护了祖国的边疆,他的亲人理应被整个社会温柔以待。 信源:厦门日报---官兵捐款为烈属筹路费 烈士92岁母亲圆29年扫墓梦
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吧!近日,山东一女婴被大便憋9天“爆肚”而亡!婆婆一直说孩子“攒
【57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