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女子在银行工作期间,结识了一位老大爷。后来得知老大爷独自在家照顾失智的妻子,儿子却对此不管不问,于是女子经常去无偿照顾老大爷夫妇,持续了4年。老大爷在去世前,转了10万元给女子,拜托其能继续照顾妻子,还两次立遗嘱,表示遗产不会给儿子。老大爷的儿子得知后,认为是女子从中挑拨,于是多次向银行举报女子,导致银行为息事宁人将女子开除。后来男子还起诉女子,要求其归还10万元及占用期间的利息。法院判了! 刘女士原本只是普通的柜台工作人员。每天,她迎来送往,接待着不同的客户。几年前,她在工作中结识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张大爷。 张大爷年近八旬,身体还算硬朗,但眉宇之间常常带着疲惫与忧愁。 起初,刘女士只是出于职业礼貌,多跟这位老人聊上几句。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她才慢慢了解到,张大爷的日子其实很不容易。 张大爷的妻子李大妈患有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生活几乎完全不能自理。他们唯一的儿子张某,却早已对父母置之不理,不仅很少回家探望,更是对母亲的病情不闻不问。 “儿子有自己的小家庭,嫌麻烦,不愿意管我们。”张大爷曾经苦笑着对刘女士说。那一刻,刘女士心里泛起一阵酸楚。 从那以后,刘女士开始在下班后或者休息日,抽空去张大爷家帮忙。她为老人买菜、做饭、打扫屋子,有时候还陪李大妈去医院复诊。 李大妈因病常常记忆混乱,不认得人,但每次见到刘女士时,都会露出一点点安心的神情。时间久了,邻居们都知道楼里有个热心的“刘姑娘”,经常跑来照顾这对孤苦的老人。 这样的照顾,一晃就是四年。 期间,刘女士从未收过一分钱报酬。她只是单纯觉得老两口可怜,不忍心他们孤苦无助。张大爷心里记得她的好,多次想要给她一点钱补贴,刘女士都拒绝了。 老人的身体毕竟一天不如一天。某个冬天的深夜,张大爷突然心脏病发作,弥留之际,他让刘女士坐到床前,紧紧握着她的手,断断续续地交代:“小刘啊,我这辈子最放不下的,就是你李大妈。她以后还要麻烦你照顾……” 为了保障妻子有人依靠,张大爷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转了10万元给刘女士,作为她照顾李大妈的生活补贴。 他还在公证处两次立下遗嘱,明确写明遗产不会留给儿子张某,而是指定相关安排,确保妻子和刘女士能够安稳生活。 张大爷去世后,刘女士依旧履行着承诺,继续照顾李大妈。 张某在得知此事后,却大发雷霆。他认为刘女士从中挑拨,才让父亲对自己心生嫌隙。很快,他便多次跑到银行大吵大闹,扬言刘女士“骗走了父亲的钱”,甚至举报她“以客户名义谋取私利”。 银行为了息事宁人,不愿意背上丑闻,最终选择将刘女士辞退。这让刘女士极度委屈,她只是出于善心帮助老人,没想到换来的却是丢掉饭碗的结果。 更过分的是,张某并未就此罢休。他一纸诉状将刘女士告上了法庭,要求其归还10万元以及占用期间的利息。 在他的诉状中,刘女士被描述成“趁虚而入的外人”,他坚称父亲是在病中糊涂,才会把钱转给刘女士。 面对质疑,刘女士没有辩解太多,她只是递交了与张大爷之间的转账记录、微信聊天记录,以及周围邻居的证言——大家都能证明,这几年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张大爷夫妇。 法院经调查取证后认定,事实真相与张某所说截然不同。 庭审过程中,张某态度强硬,不断指责刘女士“挑拨父子关系”,甚至当庭拍桌子,大声喊道:“那是我爸的钱,凭什么给你!” 对此,法官语重心长地说:“你父亲生前的行为合法有效,他对钱款的处分权完全自由,你无权否认。 况且,你作为子女,本应承担赡养责任,却反而放任母亲不管,如今却来争夺钱财,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最终,一审法院判决驳回张某的诉请。张某不服,上诉至二审法院。然而二审法院经过审理,仍然维持原判。 判决书中明确指出:张某不是法定继承人,不具备主体资格;刘女士与张大爷之间形成的是合法的委托合同关系,10万元属于正当的委托报酬,无需返还。
“下次还敢讹人吗!”江苏南京,男子看到老人摔倒受伤,他打开记录仪和手机录像,把老
【287评论】【6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