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四处炫耀够了,转头喊着和中国搞“高科技”?自家实力咋样,心里没数? 前脚与美国敲定 20 亿美元页岩油开发协议,转身就奔赴北京吆喝量子计算与探月合作,这种左右逢源的操作,看似精明,实则暴露了其科技战略的致命短板:野心远超实力,投机盖过根基。 若掀开其科技家底的底牌,满眼都是难以遮掩的窘迫。全国科研投入占 GDP 比重常年在 0.3% 徘徊,不及印度三分之一,连维持基础研究的基本盘都捉襟见肘。 所谓的 “高科技布局”,更像空中楼阁:量子技术领域刚组建工作组,核心成员还在海外 “镀金”;航天计划停留在概念阶段,自主发射成功率不足六成。 软件产业依赖低端外包,本土企业市值总和抵不过深圳一家中型公司。这种状况下奢谈量子计算与探月合作,无异于刚学会走路就想跑马拉松,底气何在? 大国们对此看得透彻,各自的合作算盘打得噼啪作响。 美国以页岩油技术为诱饵,却牢牢攥住深层开采的核心算法,摆明了只给皮毛不给骨髓;中国在量子与航天合作中划出清晰红线,基础研究敞开门,核心技术守得紧; 日本借着数字货币合作渗透标准体系,悄无声息地抢占数字治理话语权。巴基斯坦想在这些博弈中渔利,结果往往是被牵着鼻子走 — 拿不到关键技术,还得为合作支付隐性成本,沦为大国技术输出的试验场。 更尴尬的是,这种投机式合作正在透支其战略信誉。一边享受着中巴经济走廊的基建红利,一边让美国介入能源项目评估;刚接收中国援助的科技设备,转头就向欧洲开放数据接口。 这种 “谁都不得罪” 的策略,看似左右逢源,实则让自身沦为技术体系的 “四不像”:既没能吸收中国的工程优势,也没学到美国的创新机制,最终在技术标准的混战中迷失方向。 人才断层的窟窿更是触目惊心。每年培养的工程师虽过万,但高端人才流失率超七成,量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本土专家屈指可数。 即便有外部技术输入,也难消化 。 中国援建的光伏电站因本地电力设施薄弱难以满负荷运转,引进的智能设备因操作人才匮乏沦为摆设。这种 “输血依赖症” 不根治,再花哨的合作协议也只是纸上谈兵。 说到底,巴基斯坦的科技困局,根源在于战略逻辑的本末倒置。 总想靠大国合作 “抄近道”,却不愿沉下心补基础课:基础教育薄弱导致人才储备不足,工业体系残缺制约技术转化,行政效率低下拖慢项目落地。就像盖楼不打地基,总想着先装琉璃顶,最终只能是空中楼阁。 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量子实验室或月球轨道,而在自家的土地上:把科研投入从口号变成实打实的预算,让基础教育支撑人才梯队,用产业升级夯实技术土壤。 中巴经济走廊的光伏板可以升级成智能电站,港口的集装箱系统能改造成数据枢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升级,比空谈探月更有价值。 若继续沉迷于 “大国合作秀”,忽视根基建设,巴基斯坦的科技梦终将沦为泡影。毕竟,科技竞争从来不是靠外交辞令堆出来的,没有自主创新的底气,再花哨的合作也只是别人的陪衬 — 踩不稳自己的台阶,终究登不上别人的高台。
说巴基斯坦是白眼狼有点早了,不过巴基斯坦确实在走钢丝。巴基斯坦心里很清楚,与
【9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