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产生的垃圾都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专门的人管理? 现在有垃圾桶、垃圾车,处理垃圾方便得很,那古代可没这些东西,古人咋处理垃圾呢?这背后,可有不少讲究。 先看先秦那会儿,城市慢慢有了规模,人也越来越多,环境问题就冒出来了,统治者为了保护环境,专门制定了法令。 《汉书・五行志》写着,“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就是说在道上扔垃圾,要在脸上刺字涂墨,这可是上古五刑之一。 《韩非子・内储说上》里还说,“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扔个垃圾,手都可能没了,够吓人吧。 虽说有这么严的律条,路也没法完全干净。 所以又设了 “条狼氏” 这个职位,他们要清道路、赶行人,有点像现在的环卫工人加城管,专门整治街道卫生。 到了唐朝,长安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住了几百万人。 垃圾成了大难题,国家赶紧出台法规,严格程度不比先秦差。《唐律疏议》有规定,在街道上扔垃圾,得挨六十大板,倒水倒是没事。 要是执法的人不管市民乱扔垃圾,也得跟着受罚。 唐朝还出现了专门回收垃圾、处理粪便的人,有的还赚得盆满钵满,成了百万富翁。 看来,那时候垃圾处理都成了个能挣钱的行当。 再讲讲宋代,宋朝城市化程度高,城市垃圾也多,为了管理环境卫生,专门设了个机构,叫街道司。 街道司下面有专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活儿不少,要洒扫街道、疏导积水、整顿市容。 像开封、临安这样的大城市,每天早上都有好几百个环卫工人清扫街道、处理垃圾。 宋代还规定 “粪壤不入巷”,意思是不能在街巷里堆粪便和脏东西。 每到春天,官府还会安排工人疏通沟渠,怕城市积水,影响卫生。 而且,宋代民间也有参与垃圾处理的,城市居民每天产生的排泄物、泔水,都有专人清理收集,再运出城市。 在传统农业社会,人畜粪便可是庄稼的好肥料,泔水也能喂牲口,所以这些废料很受欢迎,都有人免费上门收。 明朝的时候,京城有先进的排水管道,城市和乡村的垃圾处理形成了完整产业链。 就说垃圾粪便,有人专门在城市回收,再运到乡村卖,给农民种地用。 城市里的垃圾还会分类,各种生活垃圾都有专人收,处理得井井有条。 清朝官府把唐律里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改成了 “笞四十”,惩罚轻了点。 可这实施起来不太乐观,清朝城市街道卫生好像比明朝还差。直到光绪末年,官府设了清道夫,情况才慢慢好起来。 其实,古人处理垃圾,除了靠官府管,自己也有办法。 以前垃圾没现在复杂,主要是生物排泄物、厨房废弃物这些。植物废弃物晒干焚烧后的草木灰,能当肥料,其他垃圾,有的自然填埋,有的燃烧后填埋。 粪便呢,主要用来还田和养猪,两汉时,猪圈和厕所常常建在一起,人方便了,猪也有吃的。 唐宋时,朝廷定了严格的垃圾处理制度,规定了倒垃圾的地方,方便集中处理,减少污染。 唐朝长安居民出门还会带 “哕厥”,跟现在垃圾袋差不多,肉骨鱼刺这些垃圾,用 “渣斗” 装,大的放桌上装餐桌垃圾,小的装茶渣废水,垃圾分类的雏形都有了。 元代和明朝前期,垃圾回收都产业化了,有人专门给垃圾分类,小到皮革、骨头、羽毛,都能加工成有用的东西,垃圾变废为宝,环境也干净了。 马可・波罗就夸过元代城市清洁,明代传教士利玛窦也说苏州城的水清澈,那时候中国城市可是世界上最干净的。 不过,明末和清朝,垃圾治理就不行了,明代沈德符说开封城,雨后到处是粪壤,晴天则尘土飞扬。 清朝更夸张,《燕京杂记》记载,家门口垃圾堆得比房子还高,垃圾都没人管了。 古人处理垃圾,从严苛律法到专业机构,从民间参与到产业化,一路走来,有经验也有教训。 现在处理垃圾方便,也得从古人那吸取点经验,把环境弄得更好。
1944年,冈村宁次的侄子山田井马在淮坊被八路军俘虏。为了救回侄子,冈村宁次以放
【29评论】【7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