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用的是替身?普京回到克里姆林宫召开会议,此时的普京才更像我们认识的威风凛凛的俄罗斯大总统。 克里姆林宫的视频会议画面里,普京正指着地图上的红色标记说话,右手食指在“顿巴斯地区”字样上停顿了三秒,这个手势和2022年宣布军事行动时如出一辙。 参会的国防部长绍伊古抬眼时,两人交换了一个无需言说的眼神,这种共事二十多年的默契,在所谓“阿拉斯加会谈”的影像里从未出现。 那些流传的片段中,“普京”握着笔的手指关节发白,面对提问时总要先低头看桌签,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普京在国际谈判中向来直视对手,连2018年与特朗普的“ 赫尔辛基对峙”都没改过半分姿态。 谣言最早在2023年春天冒头,起因是普京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清了三次嗓子。有人截取这段10秒视频,与半年前的活动画面对比,宣称“音色不同”。 但克里姆林宫随后公布的完整录像显示,当天莫斯科气温骤降,普京刚结束户外视察就上台发言,感冒症状明显。 更关键的是,那次演讲提到的天然气管道铺设进度,与一周后俄气公司的财报数据完全吻合,这种需要深度参与决策的细节,绝非替身能临时编造。 所谓“阿拉斯加会谈”的影像漏洞更多。画面里的“普京”佩戴的手表是欧米茄海马系列,而公开资料显示,普京常年佩戴的是俄罗斯本土品牌宝格丽联名款,表背刻有“祖国”字样。 会谈结束时,“他”起身时左手扶桌的角度与普京惯用的右手发力习惯相悖。 更蹊跷的是,俄方从未公布过任何赴阿拉斯加的行程,美国国务院的外交记录里,同期只有俄美在日内瓦的大使级会面——谣言制造者甚至没搞清基本的外交礼仪,把“会谈地点”都编错了。 回溯到2022年9月,普京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东方经济论坛,连续三天发表演讲、会见多国政要。 第二天的企业家午餐会上,他即兴引用了1985年担任列宁格勒副市长时的经历,提到当地面包厂的产能数据,这个连俄联邦档案馆都需调档核实的细节,被在场的圣彼得堡前市长当场证实“分毫不差”。 若真有替身,怎会记得三十多年前的工作琐事? 谣言的传播套路其实有迹可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类似“普京替身露面”的说法也曾泛起,当时流传的“证据”是两张照片中西装纽扣的位置差异。 但很快有记者发现,这是不同批次定制西装的正常工艺差别,普京的西装均由莫斯科老字号“红旗裁缝店”制作,该店公开过不同年份的版型调整记录。 如今的新谣言,不过是换了“会谈”“手势”等新包装,内核仍是老一套的恶意解构。 俄乌冲突进入关键阶段后,普京的公开活动密度反而增加。2024年1月,他在一周内先后视察了圣彼得堡的坦克制造厂、新罗西斯克的海军基地,还通过视频连线慰问了前线士兵。 在坦克厂,他弯腰查看新型装甲板的焊接点,这个动作与2018年视察军工厂时完全一致,连手指触摸的角度都分毫不差。 随行的工程师后来回忆:“总统问的都是技术参数细节,比如焊缝的抗压力度,这需要对军工生产有长期跟踪才能问出来。” 国际社会的反应也能说明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被问及此事时,直言“这类谣言不值一驳”;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发言人则表示,“与普京的每一次会面都是直接交流”。 这些基于直接接触的表态,远比匿名来源的“影像分析”更有说服力。毕竟,国家间的外交互动容不得半点虚假,若真有替身,怎会通过各国情报机构的层层验证? 更值得注意的是谣言背后的动机。俄乌冲突胶着之际,抹黑普京的形象、制造俄罗斯内部混乱,是某些势力的惯常手法。 但事实是,普京的支持率在2024年的民调中仍保持在79%,俄军的战略部署始终按计划推进,从赫尔松的防御工事到克里米亚的基础设施保护,每一步都体现着连贯的决策逻辑。 这种稳定的治理节奏,绝非“替身论”能解释的。 说到底,判断一个国家领导人是否“真实”,看的是其政策的延续性、决策的有效性,而非捕风捉影的细节放大。 普京从2000年执政至今,推动的能源政策、军事改革、外交战略,都有清晰的脉络可寻。 那些所谓“替身”的传言,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石子,虽能激起涟漪,却改变不了湖水的流向。 信源:普京出了趟远门刚到家,用替身消息铺天盖地,佩斯科夫:无稽之谈 2023-04-25 3号国际站
普京用的是替身?普京回到克里姆林宫召开会议,此时的普京才更像我们认识的威风凛凛的
烟雨杏花村
2025-08-21 13:17:58
0
阅读: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