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轻的试飞员丛刚驾驶歼-15试验机从沈阳直飞阎良,途中突然发现燃油不够,丛刚心里一下就没了底!塔台传来急切地呼喊:“迅速迫降备降机场!” 万米高空之上,一个燃油表的异常读数,瞬间将试飞员丛刚推向生死边缘。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歼-15研发路上的真实一幕。当珍贵的试验机面临坠毁威胁,当国家重大项目悬于一线,一个年轻试飞员的抉择,将决定中国舰载机事业的命运。 2009年8月31日,歼-15进行了首次飞行测试,试飞员李国恩,为时13分钟。这标志着中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正式开始了漫长的试飞验证过程。作为一款全新的舰载机型,歼-15承载着中国从陆基航空向舰载航空跨越的历史使命。 2010年,正值歼-15项目的关键阶段。这一年,大量的试飞验证工作需要完成,从沈阳到阎良的转场飞行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而阎良则是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所在地,是新型战机定型的最后关口。 年轻的试飞员丛刚接到任务,驾驶编号551的歼-15试验机从沈阳直飞阎良。这架黄色涂装的试验机是早期原型机之一,歼-15已知生产了7架原型机,编号为551、552、553、554、555、556、557,其中除554号采用了深灰色海军涂装外,其余均为黄色原型机涂装。 按照预定计划,这次转场飞行应该是一次常规任务。丛刚熟练地完成了起飞前的各项检查,发动机工作正常,各系统状态良好。起飞后,战机按预定航线向西南方向飞行,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飞行进行到一半时,意外发生了。丛刚在例行检查仪表时发现,燃油表的指针显示异常。按照正常的消耗速度,此时的燃油量应该足够支撑到阎良,但实际数值却远低于预期。他立即检查燃油系统的其他参数,发现燃油流量异常,很可能是系统某处出现了泄漏。 这个发现让丛刚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作为经验丰富的试飞员,他深知这意味着什么。如果燃油继续以这个速度消耗,飞机根本无法抵达阎良,很可能在途中燃油耗尽,导致发动机停车。对于一架珍贵的试验机来说,这种后果是灾难性的。 地面指挥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技术专家们快速分析各种可能性,综合考虑飞行安全和飞机保护,做出了明确指示:立即就近迫降。附近的D机场已经做好了接收准备,消防和医疗救援力量全部到位。 丛刚接到指令后,没有丝毫犹豫。他迅速调整航向,开始下降高度。此时的每一个操作都必须精确无误,任何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在他娴熟的操控下,战机保持着标准的进场轨迹,平稳地接近D机场跑道。 着陆过程异常顺利。当起落架接触跑道的那一刻,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地面保障人员迅速上前,对飞机进行全面检查。经过三天的细致排查和维修,故障得到了彻底解决。 几天后,修复一新的歼-15再次升空,继续飞往阎良。这一次,老天爷似乎要再次考验这位年轻的试飞员。在距离阎良还有180公里时,机舱内的告警灯突然闪烁起来。丛刚冷静地检查各项仪表,很快确定是第二操纵系统的液压出现了问题。 总设计师孙聪在地面密切关注着这次飞行。当得知飞机出现故障时,他建议丛刚就近降落。但丛刚经过仔细分析,认为飞机的基本操控能力还在,决定继续飞往阎良。这个决定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液压系统的故障会直接影响着陆时的刹车和减速能力。 当歼-15终于出现在阎良上空时,地面上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都仰望着天空。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由于液压系统失效,飞机无法使用正常的减速和刹车系统。丛刚只能依靠应急刹车进行着陆,这对飞行员的技术要求极高。 在所有人紧张的注视下,丛刚驾驶着歼-15成功着陆。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了一段距离后平稳停下。当他走下战机时,孙聪迎面跑来,紧紧拥抱了他,感激地说道:“兄弟,谢谢你!” 这次惊险的试飞经历,不仅保住了珍贵的试验机,更为歼-15的后续研发提供了宝贵的故障处理经验。2012年11月23日,歼-15在辽宁舰首次成功起降,标志着中国正式拥有了自己的舰载机。 航空发展史上,飞机性能记录和重大技术突破几乎都由试飞员首先完成。像丛刚这样的试飞员,用他们的勇气和技艺,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铺路架桥。每一次成功的试飞背后,都有着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如今,歼-15已经成为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主力舰载机,在辽宁舰和山东舰上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从那次燃油告急的紧急迫降,到今天的海天翱翔,中国舰载机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而像丛刚这样的试飞员,将继续在蓝天上书写着属于中国航空的传奇故事。 一次燃油告急,两次惊险着陆,见证了中国舰载机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你认为试飞员这个职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在追求航空强国梦的路上,还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歼36比当初歼20进度更快!在中国航空领域,一款新型战机悄然升空,速度之快超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