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4岁的邱行湘仍然单身一人,原国民党74军军长邱维达见邱行湘日子过得冷清,于是很热心地为他介绍了一个30多岁的女纺织工人。 1961年除夕的南京飘着细雪,54岁的邱行湘攥着印有"劳动光荣"的面粉袋,在纺织厂宿舍楼下徘徊了三圈。 这位曾指挥两万大军的国民党中将,此刻竟被门缝溢出的红烧肉香钉在原地,三年前走出功德林时,他都没这般紧张。 楼上住着邱维达介绍的纺织女工张玉珍,30多岁,离异带俩娃,当冻僵的手指终于叩响门板,开门的女子蓝工装袖口磨着毛边,眼底却亮得像星子:"邱同志,面粉放灶台就行。" 这声"同志"让他鼻尖一酸,十三年前洛阳城破时,他穿着呢子军装被押出城门,满街百姓喊他"战犯",而今褪色的中山装上,别着江苏省政协文史专员的铜徽章。 1907年生于江苏溧阳地主家的邱行湘,18岁考入黄埔五期时,连绑腿都要比旁人紧三分。 蒋介石视察时夸他"精神可嘉",他便活成校长复刻版,剃光头、披黑氅、咳嗽都模仿浙江口音,"小蒋介石"的绰号由此传开。 1948年洛阳战役成为人生分水岭,他强拆民房修工事,用学生兵血肉抵挡解放军进攻,最终在地堡里举枪自戕未遂。 被俘时,《中央日报》正为他举办"追悼会",蒋介石需要"殉国"的符号激励士气。 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这个曾发誓"与洛阳共存亡"的悍将成了劳动标兵。 他能肩挑二百斤粪桶健步如飞,开垦的菜地亩产超农民,还当上了杜聿明、王陵基等昔日同僚的劳动组长。 1959年特赦时,周总理问他打算,他哽咽道:"想回南京...老母亲八十多岁了。" 张玉珍的人生是另一条轨迹,这个苏北农村长大的姑娘,丈夫病逝后带着两个孩子来南京谋生,在纺织厂三班倒,手指常被纱线割出血口。 介绍人邱维达说媒时特意强调:"人家可是政协委员,月薪一百元。"她却盯着窗台上那碗偷偷送去的红烧肉,听说这老头总把肉票省下接济更穷的邻居。 初次见面,邱行湘把中山装搓洗得发白,张玉珍发现他右肩有道蜈蚣似的疤。"四平战役留的,当年蒋...咳,不提了。" 他慌忙改口,却见她已麻利地拆开他脱线的袖口:"穿过来,我给缝两针。" 1962年简朴的婚礼上,香港记者追问感受,邱行湘指指墙上"劳动创造新生活"的标语:"比洛阳就职典礼踏实。" 新娘的陪嫁是台二手缝纫机,夜深时嗒嗒声伴他撰写《洛阳战役亲历记》。 1965年春,57岁的邱行湘背着孕吐的妻子狂奔医院,沿途撞翻三个菜摊。 当护士抱来啼哭的婴儿,他正用棉签润妻子干裂的嘴唇,泪珠砸在胎发上晕开水痕,取名那夜,夫妇俩凑在灯下翻字典,"晓辉"二字被圈出时,晨光恰好透进窗棂。 1996年冬,89岁的邱行湘在肺癌病榻上攥着泛黄的全家福,六岁的孙子爬上床沿展示拼音作业:"爷爷,‘辉’是照亮黑暗的光。" 厨房飘来红烧肉香,他恍惚想起1961年那碗用肉票换的接风菜,突然笑了:"玉珍啊,当年你说面粉放灶台...其实我兜里还藏着糖..." 1996年邱行湘去世时,抽屉里还留着特赦证书和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张玉珍歪扭的字:“明天给你炖肉。” 这个曾发誓“与洛阳共存亡”的将军,最终在柴米油盐里找到了真正的“忠诚”,对家庭的忠诚,对平凡生活的忠诚。 正如他晚年对儿子说的:“拿枪的人总想改变世界,其实世界早被拿锅铲的人改变了。” 参考资料:《纵横30年典藏》 中国文史出版社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0点赞】
挠挠
89也算可以了,看懂了活着的意义[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