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上,毛主席由政治局委员上升为政治局常委(即参加中央书记处,当时的书记处地

文山聊武器 2025-08-18 18:44:38

遵义会议上,毛主席由政治局委员上升为政治局常委(即参加中央书记处,当时的书记处地位较高,其成员还有秦邦宪、张闻天、周恩来、项英)。随后,张闻天代替博古(秦邦宪)在党中央负总责。在1937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由于王明(陈绍禹)等人回国,中央书记处又增补王明、陈云、康生为书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议,而是红军长征途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当时,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损失惨重,从8万多人锐减到3万左右,领导层的军事路线问题暴露无遗。博古(秦邦宪)作为党中央负总责的人,和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李德,推行阵地战和“短促突击”,结果让红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会议上,毛泽东站了出来。他直言不讳地批评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提出红军得放弃硬碰硬的打法,转而用灵活的游击战术,才能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杀出一条血路。他的观点得到了张闻天、周恩来等人的支持。经过激烈争论,会议决定剥夺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正式进入中央书记处。当时的书记处成员包括秦邦宪、张闻天、周恩来、项英,而毛泽东的加入,意味着他从边缘走向核心。 紧接着,张闻天被推上前台,接替博古负责党中央日常工作。这不是简单的换人,而是路线纠正的信号。张闻天在会上做了反报告,批判“左”倾军事冒险主义,为毛泽东的战略主张背书。遵义会议就这样成了中共历史的分水岭,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始奠定。 遵义会议后,红军继续长征,毛泽东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他在行军途中多次参与军事决策,比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这些机动灵活的操作,让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军的追击。张闻天虽然名义上是负责人,但实际军事指挥更多落在毛泽东和周恩来手中。博古的失势则很明显,他从最高领导层淡出,影响力大幅下降。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建立了延安根据地。这段时间,中央书记处的权力结构相对稳定,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张闻天负责理论和组织工作,周恩来忙于军事和统战,项英后来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而秦邦宪逐渐边缘化。毛泽东则凭借军事上的成功,逐步赢得更多支持。 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开扩大会议,局势又起了波澜。王明、陈云、康生从苏联回国,带着共产国际的指示加入领导层。会议决定增补王明、陈云、康生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书记处成员一下子多了三张新面孔。王明回国时气势汹汹,他主张一切服从共产国际,强调城市工人运动,和毛泽东立足农村的战略针锋相对。 这次调整看似是平衡党内力量,但实际上埋下了路线斗争的种子。王明的教条主义很快与毛泽东的务实风格产生冲突。比如,王明推崇“统一战线高于一切”,反对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强调独立自主的方针。陈云和康生虽然也加入书记处,但陈云更倾向于务实工作,康生则在后期靠向毛泽东一边。王明的强势回归,让中央书记处的权力格局变得微妙起来。 时间来到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拉开序幕。这场运动不仅是为了统一思想,更是对过去错误的清算。9月的政治局会议上,苏维埃运动后期的“左”倾路线被彻底批判。张闻天主动反思,他觉得自己理论多于实践,主动请缨去农村调研,从1942年起基本退出中央决策。博古转去《解放日报》当负责人,影响力进一步缩小。王明则以身体不好为由,渐渐淡出权力中心。周恩来忙于重庆的统战工作,中央的日常事务更多落在毛泽东身上。 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重大决定,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主席,同时改组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三人小组。这标志着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彻底巩固。从遵义会议的政治局常委,到1943年的主席,他用八年时间完成了从边缘到核心的跨越。 回过头看,遵义会议是毛泽东崛起的起点,但他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博古和李德的失败,给了他上位的机会;张闻天和周恩来的支持,帮他站稳脚跟;王明的回国虽然制造了波折,但最终没能挡住他的步伐。这段历史既有偶然——比如长征中的军事危机,也有必然——中共需要一个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的领袖。 王明等人不是什么“负面人物”,但他们的教条主义确实拖了后腿。博古年轻气盛,却缺乏实践经验;李德外来和尚念错了经;王明空有理论,脱离实际。相比之下,毛泽东接地气,能把复杂的理论变成简单的行动,这大概是他能胜出的关键。

0 阅读:1105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