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大乔想随他而去。小叔子孙权拉住她:“嫂嫂,莫做糊涂事,你还有我,难道你忘了兄长的遗言了吗?”大乔听完,哭得更加伤心。处理完丧事,孙权就秘密囚禁了嫂子大乔。 “小霸王”孙策遇刺重伤,生命垂危。 在病榻前,他强撑着把自己唯一的十八岁的弟弟孙权喊了过来,将江东基业全权托付。 而那句著名的“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的遗言,也将整个江东的权利交到了年轻的孙权手中。 然而,除了托孤,还有一位悲痛欲绝的女子,孙策的遗孀大乔。 孙策的离世,对江东是致命一击,对大乔更是灭顶之灾。 这位以美貌闻名于世、与妹妹小乔并称“江东二乔”的女子,与孙策的结合曾是英雄美人的佳话。 然而,刺客致命的下手将一切美好毁掉了。 丈夫的离世,让大乔的世界瞬间崩塌。 此时,她唯一的念头便是追随夫君于九泉之下。 当她在灵前意图自尽时,年轻的孙权死死拉住了她。 他语气沉痛地提醒她:“嫂嫂,莫做糊涂事!你还有我!难道你忘了兄长的遗言了吗?” 孙权口中的“遗言”,并非史书明确记载的托孤之语,而是孙策临终前对大乔的私人嘱托。 希望她能活下去,或许还隐含了协助幼弟稳定江东、看顾孙策血脉的期许。 这句模糊的“遗言”,算是暂时拴住了大乔赴死的决心。 伤心欲绝的她瘫软在地,而脸上的泪水不仅是为亡夫而流,也掺杂了对未知未来的恐惧与迷茫。 孙权以兄长的名义,暂时保住了嫂嫂的性命,也为自己赢得了稳定局面的宝贵时间。 孙权接手的江东,是父亲孙坚、兄长孙策两代人浴血拼杀打下的基业,但此刻正暗流汹涌。 孙策旧部中,有人对年轻的孙权产生质疑,宗室内部,也有人不服气。 孙权深知,自己首先要站稳脚跟。 他上俩就是想要争取重臣张昭的支持。 张昭曾属意孙策三弟孙翊,但孙权对此绝口不提,反而对张昭礼敬有加,事事请教,虚心纳谏。 这份尊重与信任,成功笼络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使他成为自己稳固政权的重要支柱。 同时,孙权对兄长留下的文臣武将,只要确有才干,皆予以留用甚至重用,迅速安定了人心。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乔作为孙策的遗孀,象征意义至关重要。 孙权需要她活着,并且需要她在台前扮演一个支持新主、稳定孙氏宗族内部的角色。 大乔只能被迫强忍悲痛,履行孙策的“遗言”。 她以长嫂的身份,在家族内部奔走,安抚人心,支持孙权。 她的存在,向内外昭示着孙氏政权的延续性。 而在早期孙权能够稳住整个局面,大乔的配合起了决定性的关键作用。 然而,平静之下,危机并未消除。 孙权的堂兄孙辅,便是觊觎权力的不安分者。 他自恃资历,对孙权主政心怀不满,竟暗中勾结北方的曹操,企图在曹操南侵时里应外合,谋取私利。 这封通敌密信被孙权截获,人赃并获。 按律,孙辅当斩。 但孙权没有公开问罪,而是私下召见孙辅,出示密信。 在孙辅面如死灰、以为必死无疑时,孙权却将矛头指向了孙辅身边“挑拨离间”的谋士,声称这是家事,不必外人插手,只需处置那个“不忠不义”的献策者即可。 此举既除掉了真正的隐患,又保全了孙辅的性命和孙氏宗族的颜面,更震慑了其他不安分的人。 孙辅经此一吓,从此噤若寒蝉。 孙权以最小的代价化解了一场内部危机,令群臣刮目相看。 曹操后来听闻此事,也不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随着孙权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江东政权日益稳固,孙权也从最初的“守成之主”成长为真正的江东霸主。 但是江东的基业,始于孙策。 按照宗法伦理和道义,孙权的继承权虽得自兄长遗命,但未来王位的传承,理应优先考虑孙策的子嗣。 然而,权力让孙权早就蒙蔽了双眼。 他岂能甘心将辛苦经营、甚至已超越兄长时代的基业,拱手交还给兄长的儿子? 为了彻底消除权力威胁,孙权开始布局。 他首先将孙策的几个儿子,如长子孙绍等,封为“上虞侯”、“吴侯”等看似尊贵的爵位。 然而,这些封地要么远离权力中心,要么只是虚衔并无实权。 此举名为封赏,实际上就是流放。 紧接着,孙权将目光转向了大乔。 这位曾在他最艰难时期给予支持的嫂嫂,此刻已经成为了风险源头。 只要大乔存在,作为孙策的嫡妻、孙绍等人的生母,她就拥有巨大的政治号召力和道德影响力。 她若心存不甘,或为子嗣计,便是孙权权力传承路上最大的障碍。 于是,孙权以“尊奉长嫂”、“颐养天年”为名,将大乔迁入深宫别苑。 大乔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一举一动皆在监视之下。 昔日的江东绝色,孙策的挚爱,如今成了囚徒。 她活着,是为了在孙权权力未稳时充当象征,她被囚,是为了在孙权权力稳固后消除隐患。 大乔的绝世容颜在孤寂中凋零,她的名字渐渐从江东的政治图景中淡去,只留下“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 主要信源:(新华社新媒体——听文物讲故事|这枚“比心”金钗,是孙策和大乔的爱情信物?)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大乔想随他而去。小叔子孙权拉住她:“嫂嫂,莫做糊涂事
炎左吖吖
2025-08-18 10:41:03
0
阅读: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