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林毅夫认为,如果中美不再进行贸易,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全球35%工业产值的大

芸霄记史 2025-08-15 10:20:12

[月亮]林毅夫认为,如果中美不再进行贸易,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全球35%工业产值的大国,中国将不会再购买美国任何高科技产品。   中国有十四亿人,这个市场大到全球都找不出第二个。只要有好东西出来,在这里都能找到足够多的买家。   不管是5G、充电桩、新能源车,还是各种智能设备,全都能快速推开,销量一上来,成本就掉得飞快,技术也就迭代得更快。   对很多美国科技公司来说,这里可是利润的重要来源,有的企业三成甚至更多的收入都来自中国。真要是没了,中国照样能找别的替代品,它们反而会损失不小。     再看工业基础,中国的工业产值占全球的35%,而且覆盖的领域特别全,从钢铁、化工、机械这些传统行业,到光伏、电池这些新赛道,全链条都能在国内搞定。   像光伏这个行业,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都在中国企业手里,从上游原料到组件生产根本不用依赖别人。这样的全链条体系,不光能保证供应稳定,还能在外部环境变化时自己顶得住。     高科技是这几年争得最厉害的一块。美国在芯片设计、工业软件、光刻机等领域确实还是强,中国过去依赖进口也多。   但被卡了几年脖子后,中国这块反而加快了追赶的速度。研发投入占GDP比例,现在已经和很多发达国家差不多了。   28纳米芯片能稳定量产,14纳米也在推进。虽然和最先进的制程还有距离,但能满足大部分产业需求,更何况,中国每年有几百万理工科毕业生,大量人才正进入这个领域,把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技术都往前推。     在战略上,中国早早就定了“国内大循环为主、双循环结合”的路子。意思是先保证国内市场运转顺畅,自己能稳住,然后再通过对外合作拓展市场。   “一带一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把产业链和贸易网络铺到更多国家,这样一旦和美国的生意受阻,也有其他通道。     历史教训也摆在那儿。上世纪美国搞过高关税想保本国工业,结果不仅没成,还把自己拖进经济危机。放到今天,要是真脱钩,中美两边都要付出高昂代价。现在的竞争已经不只是卖多少东西,还在争未来谁能定技术规则、掌握数字经济的话语权。     现在的全球较量,已经进入了比拼“技术主权”的阶段。中国这些年的补短板、造链条、砸钱搞研发,说到底就是不想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   我觉得中美完全断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牵扯太深,但技术和供应链分开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可能形成各自的生态圈。到那时候,合作和竞争会并存,比现在更复杂。对中国来说,只要市场够大、产业够全、技术够硬,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都有底气应对。     你觉得呢?未来会继续全球合作,还是会变成多套平行体系各自发展?可以聊聊。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