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 K Pad 锐评文章中()最后谈到了“自定义性能配置”的话题:
“性能体验上,还应该给用户更多的可自定义调节选项。性能已经拉满是不假、也做了中置散热架构来优化高负载长时间游戏性能使用场景,这都很好。但根据我们收集的用户调研,一些用户还是认为某些游戏的性能场景配置过于保守。是的,这其实是一个取舍的问题,厂商应该做平衡;但作为一款已经主打小众人群、细分市场的产品来说,是不是还可以有更多的性能与游戏的自定义配置选项?例如是不是可以给 K Pad 也加上“澎湃性能调节面板”?是不是可以让用户自定义不同游戏的性能配置方案?等等。”
受限于篇幅正文讲得比较简略,这里详细聊一聊:
众所周知,现在米系手机、平板的性能调度依赖于 ROM 包自身内置调度、服务器云控 PUSH 调度,且调度模型均不可见。但对于「一款主打游戏体验、主打性能释放」的产品来说其实不甚合理:既然你已经定位极客用户,是不是可以让调度模型变得「可视化」,让想要超高性能的用户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性能释放?
「自定义性能配置」应该给用户开放。在我们的设想中,这应该是一套更灵活更开放的调度模型,用户可通过前端 UI 界面修改。例如,在用户前台直观展示对应游戏在不同分辨率帧率下的调度模型,并给予用户手动修改权限。例如xx游戏在分辨率帧率全高拉满的情况下,调度是超大核跑满、大核心动态配置,用户可根据一定自己的需要将其改为大核心跑满、超大核动态调度......等等。这些性能调度有其默认配置,也可以根据服务器云控PUSH更改,但用户手动修改后就应该以用户修改后为准,并可保存预设。此时限制机身性能的就是整机温控了。
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用户前端界面引导与教学,并且开关尽可能藏深一些(如有必要甚至可以和开发者选项一样隐藏,通过输入暗码开启)。
而和小米玄戒产品相同的“芯片性能面板”,如有可能也应该给用户加上。
将不同状态下的调度模型可视化,而不是游戏侧边栏设置里的模糊描述,对主打极致游戏用户还是很重要的。这些操作的核心目的是:将原来依靠云控的黑盒调度模型可视化,给予极客用户更高的配置权限。